《《运输与包装》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输与包装》课程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运输与包装管理课程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运输与包装管理(英文名称:TransportandPackagingManagement)课程编号:04204005学分数:3(其中讲授学分:3实践学分:0)学时:48(其中讲授学时:48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物流学基础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开课学院:商学院课程网站:(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技术、理论专业必修课程。它全面覆盖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主要专业,是流通领域物流的运输和包装的科学。一切物流过程均离不开运输,它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包装是实现现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使商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商品生产的
2、最后一道工序。该课程以传统物流为依托,对传统的运输理论、包装理论等知识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全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能够掌握运输与包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全面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环节和运输组织、物流过程的运输和集装化运输、运输包装件的环境条件和各种运输包装的防护原理及防护技术以及运输包装的质量检测、测试原理和技术方法。(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I)掌握运输方式分类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2)了解影响运输经济的各种要素,熟悉运输市场的分类、特征及运价形成机制(3)掌握运输与配送的区别、配送运输的分类(4)掌握集装运输的分类、优越性及发展趋势(5)了解包装的作用及功能,掌
3、握包装的分类(6)掌握包装的流通环境及影响包装过程的要素(7)掌握不同包装材料的特点及适用性,建立绿色包装意识(8)掌握不同包装技法以适应不同类型包装的需要2、能力目标(1)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输优化模型、运输决策模型、运费计算方法等,提高对物流运输领域中各种模型的分析和计算能力;(2)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3)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解包装材料及设计技巧,创新性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创新能力;(4)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4、培养:主要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运输与包装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利用其解决物流管理和物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3、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4)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输与包装管理是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把物流的2个环节即运输与包装部分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分开讲授,再结合理解。先修课程是物流学基础。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交通运输方式概论(一)课程内容第1节铁路运输(一
5、)铁路线路(二)机车与车辆(三)铁路区间与车站(四)铁路运输组织(五)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第2节公路运输(一)公路线路(二)车辆及设备(三)高速公路(四)公路运输组织第3节水路运输(一)运输船舶种类与构造(二)港口及其主要设施(三)航道与航标(四)航路运输环节及组织第4节航空运输(一)飞机基本构造与技术参数(二)机场设备(H)航空运输管理第5节管道运输(一)输油管道(二)输气管道(三)固体物料的浆液管道(四)管道运输管理与组织(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各种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各种运输方式下的运输组织的方法,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各种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各种运输方式
6、下的运输组织的方法2.难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第二章运输经济(一)课程内容第1节运输结构分析(一)运输结构的含义(二)运量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三)运网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2节运输需求与供给(一)运输需求的产生与影响因素(二)运输供给(三)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运输成本第3节运输市场(一)运输市场的分类和结构(二)运输市场的运行环境及规则(三)运输市场的运行第4节运输价格(一)概述(二)运输价格的结构及形式(三)运价形成机制及其改革(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阐述运输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成本,运输市场的构成及规则,运输价格的构成及结构。(三)重点与难点教
7、学重点: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成本,运输市场的构成及规则,运输价格的构成及结构。教学难点:运输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第三章物流运输(一)课程内容第1节物流运输基本知识第2节配送运输(-)配送运输的特点(二)配送运输的基本作业流程(三)配送线路类型(四)车辆集装技术(五)配送运输技术第3节物流运输组织(-)整车货物运输(二)零担货物运输(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物流节点和线路,合理化物流运输,配送运输,物流运输的组织。(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合理化物流运输教学难点:不合理运输第4章集装运输(一)课程内容第1节集装箱运输(一)集装箱定义(二)集装箱类型(三)集装箱的换算单位和箱
8、体标记(四)集装箱标准化(五)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式(六)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第2节集装化运输(一)集装化运输的基本概念(二)集装化货流构成分类(三)集装器具功能与类型(四)集装化运输的优越性第3节集装器具标准化(一)集装器具标准化的意义和原则(二)托盘标准化第4节集装化运输经济效果(一)集装化运输经济效果分析(二)集装化运输经济效果计算-)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集装箱及集装化运输,集装化运输的优越性,各种集装化器具的标准化,集装化运输经济效益的分析。(=)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集装箱及集装化运输,集装化运输的优越性,集装化运输经济效益的分析。教学难点:各种集装化器具的标准化第五章包装概
9、论(一)课程内容第1节包装的基本概念(一)包装的定义(二)包装的作用第2节包装的分类(一) 按包装材料分类(二) 按包装形态层次分类(三) 按经营贸易惯例分类(四) 按包装使用范围分类(五)其他分类第3节包装标准(一)标准及其分类(二)包装标准的范围及其体系第4节包装标准化(一)包装标准化的概念(二)包装标准和包装标准化的关系(三)包装模数与物流模数的协调(四)包装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包装的基本概念,包装的类别,标准的分级与组成,包装标准的范围和体系,包装标准化的内容及其包装标准之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包装的基本概念,包装的类别,标准的分级与组成,包装标准的范
10、围和体系教学难点:包装标准化的内容及其包装标准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包装件的流通环境(一)课程内容第1节概述(一)装卸搬运环节(二)运输环节(三)储存环节第2节流通环境的冲击特性(一)装卸时的冲击(二)运输过程中的冲击第3节流通环境的振动特性(一)汽车运输振动(二)火车运输振动(三)空运与海运振动第4节流通环境的气象特性(一)温度及其对产品的影响(二)潮湿环境及其对产品的影响()霉菌及其对产品的影响(四)盐雾及其对产品的影响(五)太阳辐射及其对产品的影响(六)低气压及其对产品的影响(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熟悉运输包装件的流通环境,流通环境对包装件的损害以及对包装的要求,流通环境中包装件所承
11、受的冲击特性、振动特性;流通环境中温度、湿度、霉菌、盐雾、阳光、气压等条件对包装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运输包装件的流通环境,流通环境对包装件的损害以及对包装的要求教学难点:流通环境中包装件所承受的冲击特性、振动特性;流通环境中温度、湿度、霉菌、盐雾、阳光、气压等条件对包装的影响第七章包装材料与容器(一)课程内容第1节概述(一)包装材料的性能(二)包装材料的选用第2节纸质包装材料与容器(一)包装用纸(二)瓦楞纸板和瓦楞纸箱(三)蜂窝纸板第3节木质包装材料与容器(一)包装用木质材料(二)通用木箱第4节塑料包装材料与容器(一)塑料的分类、命名、代号和性能(二)塑料包装材料(三)塑料包装容
12、器第5节金属包装材料与容器(一)金属包装材料(二)金属包装容器第6节包装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装资源的合理利用(二)环境保护(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熟悉各种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的物理化学性能,各种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各种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教学难点:各种包装材料与包装容器的物理化学性能第八章运输包装设计与技法(一)课程内容第1节运输包装结构设计基础(一)概述(二)包装结构设计原则(三)包装结构设计基本因素第2节运输包装技法(一)运输包装技法的选用(二)一般包装技法第3节缓冲包装技法(一)基本原理(二)缓冲包装方法第4节防
13、潮包装技法(一)基本原理(二)防潮包装方法第5节防锈包装技法(一)基本原理(二)防锈包装方法第6节防霉包装技法(一)基本原理(二)防霉包装方法(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熟悉运输包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各种包装的技术方法,包装结构设计与包装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和使用性的关系,运输包装技法与运输包装各种功能的关系,以便设计和选用包装。()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运输包装技法与运输包装各种功能的关系,以便设计和选用包装教学难点:各种包装的技术方法,包装结构设计与包装件强度、刚度、稳定性和使用性的关系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章(按序填写)教学形式及学时分配主要教学方法支撑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实验上机课程实
14、践小计第一章18讲授法、演示法第二章6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第三章3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第四章6讲授法、讨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第五章6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第六章3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第七章6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第八章3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合计48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注:1.课程实践学时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列入表格;2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研究型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教学方法)等。五、课程考核考核形式考核要求考核权重备注课堂表现110%平时作业415%小论文15%期末考试闭卷70%注:1.分学期设置和考核的课程应按学期分别填写上表。3 .考核形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测试、期中考试、大作业、小论文、项目设计和作品等。4 .考核要求包括作业次数、考试方式(开卷、闭卷)、项目设计要求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