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于立忠在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委书记于立忠在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市委书记于立忠在全市教育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今天,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发展大会,就是要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教育强市,奋力推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岁月流金,华年溢彩。海安历来有崇文重教、尊师厚学的优良传统,是一片教育发达、人文荟萃的热土,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人民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增强作出积极贡献。- -
2、营造了一种文化。海安的家长重视教育,海安的孩子热爱学习,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梦想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教育已经成为滋润这座城市的春雨清泉,形成了浪漫的书香情怀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构建了一套体系。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水平逐年攀升、位居前列,建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为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 -打造了一个品牌。“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安的品牌持续叫响,教育已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彩缩影,成为老百姓引以为荣的闪亮名片,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底气和实力。- -培育了一批人才。中高考成绩持续领跑全省、
3、南通,高考高分段人数、本科以上达线率、名校录取人数等各项指标全面领先、持续攀升。恢复高考以来,先后有6名省高考状元花落海安,海安中学每年考录北大、清华的人数,有时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总和,形成了独特的“海中现象”。- -树起了一面旗帜。33年前,我们创新“人才换木材”思路,搭起了海安、宁液两地教育合作、民族团结的桥梁,形成享誉全国的“宁海模式”,宁液支教群体获评江苏“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近年来,又先后与广西东兰、陕西略阳等地开展支教结对帮扶,“海安支教”的影响力持续放大,成为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典范。- -促进了一方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人才,也吸引了大
4、批外来人口在海安安居乐业,成为海安在项目招引、人才引进过程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形成了以教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互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饱含着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也离不开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海安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倾情关爱。下周五就是教师节,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市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投身海安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回顾历史,海安之所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正是得益于重视教育、文教昌明;立足现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
5、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着眼长远,增强发展竞争力、打造区域比较优势,关键还是要靠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强基工程,是民生幸福保障工程,是一座桥梁、一枚火种、一种文化、一方实力。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优先发展、高质量发展,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县域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更好地担当起打造“枢纽海安、科创新城”的时代使命。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大会高度重视,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我市相关教育政策再梳理、再拓展、再改革、再深化,形成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1+6”系列政策意见,
6、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市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指导性、引领性和操作性。市委、市政府相信,历史将和我们共同见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抓教育就是抓根本、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历史将和我们共同见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显著的公平,建设教育强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将在海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将和我们共同见证,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支持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心关注前所未有,海安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的春天。现在,根据市委常委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精神,我讲八个方面的意见:一、
7、理清发展思路,准确理解“教育强市”的深刻内涵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一是为什么建教育强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改革中的“九个坚持”,以及做好教育工作的“九个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提出在全省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建
8、设教育强市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努力方向,把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工作主线,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什么是教育强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的内涵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拓展深化。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已由狭义的“就教育谈教育”向“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相互转化、协调发展”转变,包括“建教育强市”和“以教育强市”两个方面。“建教育强市”就是要进一步擦亮海安教育之乡品牌,建设高质量全民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化、均等化,提高办教育、管教育的水平;
9、“以教育强市”就是要充分利用海安教育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城市发展、人口集聚、人才引进、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文化繁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建什么样的教育强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安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定位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六个一流”为目标,全力建成全国有声誉、全省居前列、系统有影响、群众有好评的教育强市,努力打造教育现代化县域样板,让海安真正成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各方面优秀人才的聚集区、人人向往就学创业的理想地。二、深化改革创新,充分激发“教育强市”的动力活力改革创
10、新是建设教育强市的根本动力。要在坚持党管教育、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创新突破,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决策层面,充分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定期召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重大决策事项、重点改革内容,切实抓好学校布局规划、教育资源配置等事关长远的工作;在管理层面,推动教育工委实体化运作,实现职能、机构、人员的具体化、实体化,逐步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落实层面,建立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
11、高等教育等6个专门委员会,开展分门类和领域的研究、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等具体工作,推动关于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实落到位。二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尽可能把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权限放给学校,保证学校事情学校办。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市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解决学科结构性缺员难题,健全教育人才引进培养、竞争考核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
12、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够仰望星空、坚守理想,脚踏实地、提升能力。三要构建开放教育创新格局。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兴办教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搭建与上海、苏南等地教育合作平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完善教育服务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多样化、特色化的优质教育。要强调的是,对民办教育既要鼓励支持好,保障它们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的地位,对民办学校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在评比、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也要依法监督管理好,建立健全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控机制和退出机制,引导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办优办强。同时,要深化教育对口支援、扶贫协作,促进教育与人才
13、、劳务、产业合作深度融合,形成海安教育资源外输与外地人力资源内引的双向流动。三、坚持立德树人,深刻把握“教育强市”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要对照“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育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的要求,不断培养更多立志报国、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严格执行国家德育课程计划,加快德育课程的载体创新、方式创新与手段创新,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党
14、史学习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入脑入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设置特色课程,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二要实现全员育人与全程育人的有机统一。正确把握青少年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积极构建全覆盖、多途径、常态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开发更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每位老师、每门课程、每种教材、每个教学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承担起德育任
15、务,真正做到润物无声。三要实现全面培养与综合评价的有机统一。树立新时代“科学教育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体、美、劳”上补短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全面、长才干、能出彩。要落实好“每天一节体育课”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进校园,引导更多学生热爱艺术,形成艺术特长和爱好;注重劳动和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艰辛、锤炼品格、以劳育德。孩子的成长不仅要长知识,更要长见识,在做好校园教育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更多地走出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孩子更健康、更全面
16、成长。四、强化队伍建设,持续夯实“教育强市”的工作基础教育要发展,师资是根本。要把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一支业务精、知识广、能力强、作风好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努力以队伍建设的高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高质量。一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的优秀程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教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要牢牢抓住校长这个关键少数,秉持“教育家办学、专家治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制、任期管理制、后备梯队培育制,给校长放权、为学校赋能,不断激发校长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要围绕把学校办得更好,积极思考谋划,加快提升自身能力,以先进的办学理念、踏实的事业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师生尊重和社会认可。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内培”和“外引”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深化拓展“海陵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为载体,用好乡村教师定向委培政策,鼓励名师结对指导优秀年轻教师,着力培育更多特级教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