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I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I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A1RT1)最重要的病毒病原1o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目前,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唯一可用于RSV预防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PaIivizumab)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临床上在RSV的流行、致病机制
2、、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此专家共识。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及流行概况1.1 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RSV是引起婴幼儿A1RT1最常见的病毒病原1,其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抗RSV1gG抗体阳性率在16月龄为71%,随年龄逐渐上升,在612月龄、13岁、36岁、620岁分别为84%、89%、96%和98%,在20岁以上达到100%2o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约有3380万RSV感染所致的儿童A1RT1病例,占所有儿童A1RT1的22%,其中556001
3、99000例儿童死亡,占所有死亡病例的3%9%312015年RSV全球流行病学监测网络的一项研究,按世界银行收入区域划分评估疾病负担,显示全球约有3310万例5岁以下儿童RSV感染A1RT1新发病例,其中320万患儿需要住院治疗(占所有A1RT1的28%),59600例住院患儿死亡(占A1RTI死亡病例的13%22%);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中,住院140万例,其中27300例患儿死亡;所有死亡病例中,99%的患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41oRSV感染发病率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RSV-A1RTi的疾病负担5。据估计,我国由于RSV感染引起的A
4、1RT1的发病率约为31.0(18.750.8)/10004,占儿童A1RTI的18.7%6oNing等7对我国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进行荟萃分析,发现RSV占17.3%;在上海地区2013年至2015年18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中,RSV占13.9%,在病毒病原中的检出率居第1位;在北京和山东等华北地区2012年至2015年2岁以下住院儿童中,RSV的检出率高达33.3%,在病毒病原中占第1位8-9。新生儿RSV感染发病率也并不低。基于3个社区的研究显示,每年每1000名新生儿发生RSV感染40次,新生儿期RSV-A1RTI的住院率为15.9(95%CI:8.828.9)/10
5、0041oRSV感染后,发展为A1RTI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男性、有兄弟姐妹、母亲吸烟、特应性皮炎史、非母乳喂养和居住环境拥挤等10,发展为重症的高危人群则包括年龄12周、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气道畸形、咽喉功能不协调、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免疫缺陷和神经肌肉疾病等11。随着年龄增长,RSV感染住院率呈下降趋势,出生第1年为3.2/100042.7/100012,而14岁时住院率为0.60/10001.78/100013,不同收入国家的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统计,RSV-A1RTi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d,中低收入国家的二级和三级保健服务机构RSV感染住院患
6、儿的直接医疗费用分别为243美元和559美元;而在高收入国家,该项费用分别为2804美元和7037美元14。与非RSV感染相比,RSV感染引起的A1RTI病情更重,转入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衰羯和需要无创通气的比例更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更大15-161不同国家RSV感染的病死率差异较大,按儿童RSV-A1RTI的入院病死率(in-hospita1casefata1ityratios,hCFR)计算,发展中国家各个年龄段的hCFR均高于发达国家,低及低中收入国家的hCFR均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以611月龄婴儿为例,低收入、低中收入、中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hCFR分别为9.3(3.028.7)/
7、1000,2.8(1.8-4.4)/1000、2.4(1.15.4)0.9/1000和(0.2-4.0)/1OOOoRSV全球在线病死率数据库(RSVG1oba1On1ineMorta1ityDatabase,RSVGO1D)对199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期间死于社区获得性RSV感染的059月龄儿童的个体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同收入国家的RSV相关死亡年龄也有差异,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家年龄中位数为5.0月龄(IQR:2.311.0月龄),中上收入国家为4.0月龄(2.010.0月龄),高收入国家为7.0月龄(3.616.8月龄)51但与历史上的RSV病死率相比,所有年龄组和各
8、地区的RSV相关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411.2 RSV感染的流行概况RSV感染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在北半球国家和地区,RSV的流行存在明显的流行李,主要集中于11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和早春季节17-18;在热带和亚热带,RSV在潮湿的雨季感染率出现明显增高18。基于分子检测RSV的方法,以阳性检出率10%及以上为阈值,我国北方地区RSV流行季开始于第41周(10月份中旬),结束于次年第20周(5月份中旬),持续33周16;南方的温州地区,RSV感染冬春季好发,与温度密切相关19。2RSV简介及感染致病机制2.1RSV简介RSV是1956年从黑猩猩呼吸道分离出来的
9、,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而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根据病毒种的不同,分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respiratorysyncytiaIvirus,HRSV)(1957年从婴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ovinerespiratorysyncytiaIvirus,BRSV)和鼠呼吸道合胞病毒(murinerespiratorysyncytiaIvirus,MRSV)ORSV原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病毒属,201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I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ICTV)将RSV改
10、划分至肺炎病毒科(Pneumoviridae)正肺病毒属(Orthopneumovirus),并在2016年将HRSV重新命名为人正肺病毒(humanorthopneumovirus)20oRSV基因组结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5.2kb,编码11个蛋白质,分别为非结构蛋白NS1、NS2、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小疏水蛋白SH、黏附蛋白G、融合蛋白F、M27、M2-2和多聚酶亚单位蛋白1G和F蛋白是RSV膜表面2个重要的糖蛋白,为病毒重要的抗原蛋白,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病毒抗原。G蛋白主要负责与宿主细胞黏附,F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21。在RSV全基
11、因组各编码蛋白序列中,G蛋白编码基因变异较大,分为第一高变区和第二高变区,目前国际上根据第二高变区3,末端的核甘酸序列进行RSV的基因型别鉴定。与G蛋白相比,F蛋白无论在亚型间还是亚型内均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是目前抗体、疫苗及其他治疗性药物研发的热点蛋白。RSV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B2个亚型。研究表明,RSV的A、B2个亚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单一亚型流行为主或A、B亚型共流行的特征,且其中一个亚型流行一段时间后会被另一个亚型取代而继续流行22-231我国北方地区RSVA、B亚型呈交替流行,与B亚型比较,A亚型高流行时,RSV季节开始时间提前35周,持续时间延长约6周16。依据RSVG蛋白第
12、二高变区的基因特征,目前将RSVA亚型分为15个基因型,RSVB亚型分为30个基因型24。近年来,插入重复序列的病毒RSVA-0N1和RSVB-BA9成为全球广泛流行的基因型。2012年,加拿大Ontario地区报道发现RSVA亚型在G蛋白第二高变区出现72个碱基的插入,命名为新基因型ON125。自此,ON1基因型在全球出现流行261我国RSV的分子流行特征研究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RSVA亚型以GA基因型流行为主,2010年至2013年以NA1基因型流行为主,2013年以后,新基因型ON1增多,逐步取代NA1基因型成为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22。2003年,在HVR2区出现60个核甘酸重复
13、序列的RSVB亚型BA基因型毒株,此后BA基因型不断进化并产生新的基因型,到2018年为止,BA已划分为15个基因型,但BA9基因型仍是国际上RSVB亚型流行的优势基因型16-8,22。BA9基因型于200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自2008年以来在我国15个省市均有流行,成为RSVB亚型优势流行基因型27。2.2RSV感染的致病机制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28。RSV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2.2.1炎症所致气道阻塞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是RSV下呼吸
14、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的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RSV感染可引起气道纤毛和气道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的气道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淋巴细胞在气道中积聚引起气道阻塞,同时黏液的过度分泌及气道的水肿加剧气道阻塞29。中性粒细胞不仅通过释放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损伤气道上皮细胞,而且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上调肿瘤坏死因子(TNF)-Q和白细胞介素(I1)-13的表达来促使黏液的分泌30。在气道炎症期间,TNF-Q又可以反过来促使中性粒细胞募集,并且与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相关31。RSV感染后机体呈现Th17优势免疫应答后,I1-17作为主要
15、的效应因子表达增加,I1-17的分泌可以导致大量的黏液产生。2.2.2支气管平滑肌痉挛RSV感染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管及支气管上皮可因炎性反应受损脱落,导致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并释放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这些递质可反作用于外周靶细胞引起神经源性因子升高。神经源性因子除了增加感觉纤维的反应性,还可促进乙酰胆碱、感觉神经肽P物质等的释放,从而增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收缩幅度。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引起气道平滑肌持续紧张、影响副交感神经分布等28。神经肽P物质通过增加ASMC内钙离子浓度,从而引起ASMC收缩力增加。同时能激活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白三烯、I1-6、干扰素-Y及
16、前列腺素D2等,并具有强烈收缩支气管作用。2.2.3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婴幼儿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这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神经调节机制和病毒的持续存在有关。RSV感染气道上皮后促进Th2和Th17淋巴细胞的分化,呈现Th2优势免疫应答。有研究显示,RSV感染可通过Jagged-1/Notch-1信号通路促进Th2型淋巴细胞的分化321干扰素-作为最典型的Th1型细胞因子受到明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I1-13和I1-10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关键因素。RSV感染后肺组织中可检测到I1-13的大量表达,鼻咽部分泌物中I1-10水平较高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后来发展为反复喘息的可能性更高33。RSV感染后机体呈现Th17优势免疫应答后,I1-17作为主要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