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涯教育心得体会发言、中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生涯教育心得体会发言、中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发言.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生生涯教育心得体会发言中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发言学生生涯教育心得体会发言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对生涯教育的探索,引发网友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上海是全国最早启动“成建制”生涯教育探索的省份。其他地区的许多学校也陆续开设生涯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进行专业选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理念落后、顶层设计不足、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有些学校将生涯教育局限于“怎么选科”“能考什么学校”,过于微观,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应该正视生涯教育内容广泛、过程复杂的特点,基于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科学开展生涯教育。学校需要对学生的理想、心理、
2、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进行全面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如何去”,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内在驱动力。做好中小学生涯教育,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整体规划,如制度保障、财务保障、师资配备、考核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学校落实政策要求,基于校情将生涯教育规范化、常态化。生涯教育需要全面规划。生涯教育不是在高中阶段才进行,而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展开,贯穿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小学注重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兴趣。中学要将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实践和生涯决策等内容融入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
3、,围绕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和活动。实施生涯教育需要组织保障。为保证生涯教育的规范性,学校要制定生涯教育实施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各阶段的实施计划,包括总体目标、各阶段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挑战,使生涯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和指导中。强化学校师资与课程建设。高中生涯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以及专门课程和活动中进行整合。学校不仅要开设生涯教育的专门课程,还要将相关的生涯教育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社团活动中,这就需要有专业教师加以统合、引领。在师资方面,一要吸纳生涯教育专业教师,基于校情开展生涯教育理论研究,为学生讲授生涯理论,提供专业的生涯指导;二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本校现有学科教
4、师的能力素养;三要加强校社合作,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科领域相关职业生涯信息的机会,开阔教师的眼界,避免教师与社会脱节。生涯教育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校内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对此,学校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主动对接外部资源,基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产业特色,开发相应的生涯教育实践课程。学生通过体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多样性,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进而选择自己的道路,实现人生价值。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机遇并存,通过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探索自己、了解社会,增强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确定人生的价值和目标,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又可以推动
5、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具有内驱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发言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科学教师是推动科学教育的主力军,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学教育工作能否落深、落实。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聚焦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跨学科转向,提高课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科学传播意识。把握课改新态势,实现跨学科转向。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生长点,未来科学教师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教研行动等层面实现跨学科转向。一是
6、打破竖井式分科边界,优化科际知识整合。科学教师应跳出学科本位的传统观念,秉持聚焦于“窄”、放眼于“宽”的教育理念,促进科学教育中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结构化。二是推动跨界课例研讨,聚焦问题解决能力。聚焦学科共有的“大概念”,开展跨学科课程群建设与研讨,将教研共同体的内部认知通过分科、跨学科的教学迁移,转化为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开展跨学科教学,创新教学实践方式。教师要主动参与跨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丰富跨学科教学形式。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开发超越单一学科的教学资源,以跨学科教学实践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在科学探究与实践过程中洞见学科之间的本质关联。善用数字技术,提高
7、课程创新能力。科学教师作为数字素养教育的践行者,应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路径。一是推动技术赋能课程,实现综合课程群设计。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程内容中整合数字资源,建设“科学+X”的数字化科学课程群。二是利用数字技术媒介,革新科学课程实施。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课程实施,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结构器官,使身体结构可视化,带领学生在具身、交互、有趣的科学学习中发现研究乐趣,以教学媒介的智能化革新开启科学教育新范式。三是聚力数字赋能诊断,提升技术整合能力。以数据资源为融合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的关键要素,利用技术动态检测与实时诊断改善学生学习,如使用智
8、能平台动态监测、实时反馈功能开展学情诊断、课程评价;采用文本识别、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实现作业智能批阅和可视化反馈。整合校内外资源,增强科学传播意识。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科学教师作为科学普及与传播的基础力量,要用好用活各类科普资源,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一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科学教师应走出教室,推进学生科技社团品牌化、专业化建设,营造校园创客教育学习氛围。应走出校园,依托全国科技周、科教进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等开拓“第二科普课堂”,成为青少年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引路人。二要主动对标科学前沿,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敏感
9、度。通过追踪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世界前沿科技议题,涵养自身教科研业务中的科技创新敏感度,探索科技成果课程转化的多重可能,打通科学发现融入基础教育科学课堂的壁垒,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三要密切关注社会性科学议题,打造科学传播新范式。科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融入疫情防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转基因食品、数据安全、心理安全等与全球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扩大社会科学问题与基础教育的耦合面。引导青少年探究社会真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传播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打造集科技馆研学、科学阅读与写作等途径为一体的科学传播范式。科学教育工作的落深落实,有赖于科学教师充分发挥科学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科学教师须精准破题、高效答题,把握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需求,以培养更多国家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