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分析:通过读题目,可以知道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两个:第一是微课程建设,第二是微课程应用模式,题目改为“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报告”即可。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模式、课堂结构及学生的获取知识途径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还面临着如下问题:(1)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传递内容,学生简单继承,学生被动接受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显,致使学生逐渐丧失质疑的能力。(2)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僵化、合作、探究能力的缺失,致使学生逐步丧
2、失了创造、探索的能力。面对新问题,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将高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技能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并充分利用40分钟短期时间完成高效学习,是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媒体的微视频正悄悄地改变着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它使得教与学的方式发生着变革一一微课、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以“短小”“小清新”形式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繁杂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按需学习,真正体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分层教学
3、,是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我们认为将微课、微课程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或许可以改变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形式,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决定开展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初衷。XX市XX区辖区学校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硬件环境条件较好,但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础薄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与我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质环境也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得以提升。现实要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得到改变。本课题的研究依托我区“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课题组成员为名师工作室成员,是辖区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有课题研究的
4、基础,面对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这一新的挑战需要这类教师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他们在课堂实践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因此,充分运用微课、微课程资源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研究背景写得较好,但是没有点到问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即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建设微课程,并需要探索微课程的应用模式。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变
5、革。探索与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和课堂应用的一般方法与策略。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微视频、微课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发,更多地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分析:这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表达
6、方式是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方式,而非研究报告的表达方式,即提到的目的都不是得到什么研究成果,而是工作或者说研究之后要对教学产生的效果。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方法与策略。2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的分发、分享方案与策略。3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程应用的一般教学模式。分析:课题的题目是“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则研究内容应该是微课程建设和应用模式两大部分。作者所列的三个研究内容,第一和第二个可以理解为微课程的建设部分,第三个可以理解为微课程的应用部分,但是表达方式上略有差别,即“微课程的应用模式”和“微课程应用的一般教学模式”。专家审读到此,向后翻
7、阅整个报告,发现“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出现了跟研究内容相关的小题目,即“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便捷性原则”“微课程课堂教学运用因势利导原则”。分析:调查研究法中提到“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而这里所提到的数据结果并未呈现在研究报告之中,这是一个缺陷。纵观研究报告,并没有发现研究使用了行动研究法,则此处不应该提研究使用了行动研究法,并且报告对行动研究法的解释是“字典式”的解释,没有与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是一种无效的表达方式,应该去掉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表达的是将课题研究视为工作,并对研究这种工作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研究内容的经验总结。五、课题研究的
8、步骤和途径(一)准备阶段(2014.4-2014.7)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与微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和相关资料,并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为此,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国MOOC大学课堂教学法、微课程制作学习。学习统一了思想,为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课题组成员对家长、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宣传与培训。让家长、学生了解微课程的作用,及运用微课程进行课前学习的方法。通过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说明开展微课教学的目的性,以争得家长的支持。向学生发放学生家庭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了解家庭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制订微课的发布与分享策略提供思路。(二)实施阶段(2014.9-2014.12)课题组
9、成员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部分制作出系列微课程。由XXX制作的Scratch2.O创意编程微课程共14节,形成了微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图形化程序设计提供了保障;由XXX制作的微课初识会声会影并制作电子相册对录音进行剪辑和加工用CoOIEdit软件录制自己演唱的歌曲添加画外音和字幕,为学生开展主自体验式学习提供支撑,达到了学生自我探究学习与分层指导的目的;由制作的微课循环、动作和图章色变成音达到了课前激趣导入与课堂重难点突破的教学实效,体现了学习图形化编程乐趣;由XXX制作的微课遮罩设置及修改罩应用万花筒魔术棒神奇的
10、遮罩动画使得学生学习FIaSh动画富有更多的情趣;由XX制作的微课灵动之美插入艺术字微视频迷人的动画片,让幻灯片的学习制作生动活泼、耳目一新。这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做到了课程目标聚焦、内容短小,选题设计简明合理,内容科学、逻辑清晰,作品规范、结构完整,教学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为了使微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了课程的组织发布方式一一学习平台的构建。我们认为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即可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学生家庭网络学习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课程分享方式的多样性。以课堂内分发微课为主,以QQ群、魔灯(Mood1e)平台分享为辅。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选择,达到便捷性地开展课堂
11、教学之目的。为此XXX建立魔灯学习平台,XXX创建主题学习网站,XXX等人分别建立了QQ群。多平台的课程分发策略为学习带来了便利。课题开展进入课堂实践阶段,结合我区“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活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行动研究:针对“微课设计要聚焦”这一问题,XXX、XXX分别对VJC15地面传感器的检测与应用与Scratch程序设计展开了课例研究,研究微课聚焦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师生和谐关系”为主题,XXX执教了Scratch创意编程走迷宫一课;进行了神圣一票一一变量和数据可视化的同课异构,探索研究新型课堂结构。以“微课应用模式”为主题,XXX执教Coo1edit
12、录制声音一课、XX等进行了秋诗秋画一一制作神奇的遮罩动画同课异构活动,寻找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应用一般策略。以“系列化微课”为主题,XX执教四年级第六课艺术之窗一一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X执教四年级第七课灵动之美一一添加动画效果,XXX执教五年级第五课色辨成音一一如果结构和广播指令,XXX执教五年级第六课奇趣故事一一链表和字符串,XXX执教五年级第七课酷我剧场一一时序控制,挖掘微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在我区教育科研活动中,XXX执教网上导游一一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XXX执教循环、动作和图章,对课题实施的初步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课例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微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微课程应
13、该时间短小、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微课程介入课堂时机可以课前导学激趣,课中重点突破,课后能力扩展”“微课程课堂功能定位可以重点内容聚焦、分层指导独特、自主学习多样”。(三)总结阶段(2015.12015.4)1集中、整理所有相关课题研究实践的资料。2 .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操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 .整理师生成果(教学课题片段、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4 .申请结题并撰写结题报告。分析:研究报告中时间表述不规范用,“2014.4”来代替2014年4月是不合适的。这段关于研究步骤和途径的叙述,整体上字数偏多,在实施阶段的关于研究的表述中,表达的都是课题组成员做了哪些微课程或
14、建设了哪些平台,却没有表达做了哪些研究,比如探索了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模式。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本着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为目标,我们从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课堂的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着手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成效。我们发现: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课程的组织发布与分享便捷性原则,微课程引入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原则。(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信息技术教师在多个平行班任教,往往重复着同类型的操作与演示,将课堂中的某些环节用微课来处理,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学
15、习O从而达到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也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个别化的指导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要把握可适用性原则。在设计微课时理应精雕细琢,做出学生真正需要的微课。我们发现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主题活动型、算法与逻辑推理型课程较为适合制作成微课。而不同类型的课程在确定好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选题后,素材的准备与脚本的设计也有所区别。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的认识与常识。需要准备的素材就是对应的图片、清晰简洁的文本等。再利用幻灯片程序,将这
16、些素材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进行制作了。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列出主题活动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分割成多个小项目,并分别确定每一个分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考虑每个分课时的前后衔接,让微课内容成为一个系列。准备素材时还要注意前后的统一连贯。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要强调细节。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与制作F1aSh的传统补间动画、引导线运动动画等。课堂教学中技术难点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就可将这部分制作成微视频。算法与逻辑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例如五年级下册Scratch课涉及大量的程序算法及逻辑运算,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程序流程图等,利用编辑软件,加入到录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