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655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刘振天近年来,随着家“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振兴一流本科、建设一流本科被提到日程。“没有一流本科,就不会有一流学科”“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真正称得上一流大学”的观念日益成为共识。不仅如此,从政府到高校再到社会,全方位地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运动,并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下文简称“四新”建设)为主要标志。202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全面实施和推进“四新”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若干头部高校,就“四新”建设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成立联盟,发布宣言,研制指南,展开“四新”建设

2、实际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四新”建设依然存在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四新”建设就是如何发展新学科,就是“互联网+学科”,或者干脆不要学科,特别是忽视“四新”建设的本科教育改革这一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偏离了 “四新”建设轨道。事实上,“四新”建设原本即以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为价值取向。众所周知,我国已设有14个学科门类,12个本科专业门类。学科门类与本科专业门类名称和口径区别不大。之所以要在已有大类学科和专业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四新”建设,并不是简单做减法或者合并,而是有着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概言之,“四新”建设就是适应经济社会科技新发展及对高等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新要求,对本科教育进行全面改

3、造与主动变革,从而实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的。打破专业壁垒的整全教育观“四新”建设最大的亮点、创新点和突破点,就是破除和超越固有的学科专业界限,强化学科、专业的整合与融合。即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各个学科专业资源,实现学科专业升级改造,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推进学科整合融合,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才成长发展基本规律的体现。人类在经历了蒸汽革命、电力革命、电子革命后,当前迎来了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全新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新时代,不仅会给传统科技和产业造成颠覆性影响,更会带来全新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也

4、是一场全新的挑战。过去业已形成的以传统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全面更新教育观念,顶层设计新的本科教育。“四新”建设,就是着眼于新挑战的关键策略。当今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开始着手布局新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制订了 “2025计划”,提出了开环大学以及无边界大学概念,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的时空概念。未来大学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进入的学习中心,平等、自由、开放、建构是其核心旨义。对此,必须树立整体教育观,不仅意味着大学组织上的变革,更根本之处在于培养造就完整的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幸福的人。“四新”建设即着眼于整全教

5、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首先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新时代中国人,更要培养面向世界的自信中国人。立德树人中的德,是大德和全德,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而立德树人的人,就是大德培育的结果,即怀有大德之人。整全教育观,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以整体和健全的人为基。为此,必须破除过窄的专业教育对人格和对世界割裂,通过“四新”建设,实现学科专业大类内部之间、学科专业类别之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协同融合。英国分析

6、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把这样融合的教育称作“好教育”。他认为做到好教育,不能固守单一的专业,不为学科专业所局限,在教育过程中,一要做到“大”,二要做到“高”。所谓大,就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与资源,做到触类旁通;所谓“高”,就是能够超越具体专业知识进而达至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并且能够升华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经过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资格称得上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修养。因此,“四新”建设,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不封闭、不保守、不局限,不仅使人认知和专业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更要情感精神上健全发展。探索一流本科教育新模式新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7、确立整全的教育观,离不开培养体制机制和组织制度保证,否则,再先进的理念理想都将落空。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模式,与奥美家迥异。欧美国家大学,尤其是美国一流大学,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本科行通识教育模式,目的是为学生打好宽厚的基础,培养适应面宽的通才。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较为灵活,普遍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重在打基础,学校课程相当广泛,研究型大学和大型公立高校课程往往超过一万门,国际的、地区的、历史的、人文的、艺术的、科学的、社会的、宗教的等等,学生按照自身意愿和导师建议自由选择,培养广博的视野。大学特别重视学生沟通表达、写作、全球意识与责任、分析推理、批判思维、创新

8、能力培养。本科高年级阶段,学生根据今后志趣性向,有目的和方向性地选修不同课程,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专业方向。在那里,学校和学生专业的概念都很淡薄,社会对大学的专业也不是很苛求。美国之所以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一是有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传统;二是它长期居于全球生产链、知识链和创新链顶端,发挥着头脑和领导作用,自然重视全面知识、价值和能力教育;三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高度发达,专业教育移到研究生阶段;四是有发达的企业培训保障,大学只需培养人的通用知识和能力,具体的专业技术与本领,则多由企业负责。我国与欧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整体还落后,研究生教育规模小、企业无力承担培训任务,由此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机械学习照搬欧美

9、的模式和做法。过去,我国曾实行狭窄的专业教育,学科专业不仅是人才培养基本单位,也是资源分配、教育管理的组织制度。实践证明,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上手快的适用型专才。但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与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越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要做大,今后更要做强,要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必须破除传统封闭式的专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构建起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的立交桥,探索跨科跨界的人才培养新体制、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建设,其意即在于建设这种全新的体制、模式和机制。5D6F4EC6-F3DA-457C-BB98-97EE264847E2新工科重

10、在建成超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把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环境、法律、伦理等结为一体,统筹设计大工科专业,打破以往工科教育中学校、学科、专业、社会间的藩篱,探索政、产、学、研、社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不仅使工科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还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伦理意识、工程社会责任、全局视野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建立的新型产业学院、科技学院、协同中心等,就是产学研政共建共享共管新模式。新农科和新医科重在建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医科教育主要围绕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展开,新医科则越来越需要来自数学、物理、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尤其是现代医学已经“从治

11、疗为主发展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的新医科,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中西并重,打破“门户”推动医学教育资源整合,培养现代大医师。新农科强调通过自然科学内部的学科交叉、吸收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向保障人类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瓶颈问题,培养学生现代农业知识,观念,技术与素养。新文科重在构建以多学科联合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学科间“合作模式”,多个学科围绕社会发展中某一特定领域的重大问题协同攻关。如区域国别研究,是一种整体性知识探索,最大特点是依靠多个学科专业参与,共同聚焦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相互配合、

12、彼此融合,激发出任何一个单一学科专业均无法形成的知识系统。一些高校建立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将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学科专业研究熔于一炉。此外,人口研究、资源研究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教学科研单位,这种组织制度设计也符合整体性的知识探索和教学,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人聚合在同一研究教学对象和范围中,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创新能力。此外,大类招生、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校(院、系)选课、主辅修、第二学位等,也是“四新”建设值得深入实践和总结经验的组织模式。着力形成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文化作为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四新”建设,其目标从低到

13、高、从实到虚,相继可以归纳为更新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开拓新专业、构建新机制、营造新文化。破除学科专业固化,强化学科专业间以及社会间的开放,本身就能够带动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这一点不需要论证。开发新课程是“四新”建设的实体形态,新知识常常产生于学科之间交汇处。随着增长点不断积累,渐渐联结成前后一贯的整体,于是便可以转化为新课程。如果可转化的课程在增多,必然出现课程群,继而衍生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专业方向,以此驱动社会需要,引导和创造出新的岗位和新的产业,引领经济社会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四新”建设能够孵化新知识新技术,甚至形成颠覆性新产业。当然,“四新”建设更重在形成新的培养机制、培养

14、模式,形成新的质量文化。长期以来,过窄的专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导致了封闭化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人才培养)的文化,人员、资源、信息不流动,单打独斗、文人相轻,严重阻碍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我们看到,尽管许多高校是综合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内部设置了 N多学院、学科专业和部门,然而,其间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和无形的围墙,使这些单位成为一座座孤岛、一个个原子,无法充分发挥出大学多学科专业的集合优势,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重复培养,导致人财物和信息的大量浪费,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四新”建设,就是在更大更广的范围上,构建学科专业大平台大舞台。让学科专业合作起来,让资源流通起来,让知识活动起来,把思想放飞出来。

15、通过“四新”建设,打造一流质量文化,就是要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各学科专业、各部门要把建设高质量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创新高质量成果作为分内责任和使命;要强化质量圄队意识,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分工合作,协同攻关;要强化质量创新意识,担当有为,敢于质疑问难、敢于突破开拓,不怕挫折、困难和失败,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要树立质量卓越意识,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当下,在教学、科研、学习、服务与交流中不断取得新业绩;要树立质量开放意识,胸襟坦荡,心怀家天下,善于对话、沟通和交流,善于更新和接受新观念,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建立一流本科质量文化,离不开高校办学自主权这一前提。要扩大学术自由空间,建立多主体平等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不同利益者协同共商的治理格局,切实提升高校及其学科专业治理能力和水平。高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激励教师和学生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保持相对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