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策略调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策略调查研究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策略研究党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确保到2023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面临瓶颈制约,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金融扶贫的作用日益凸显。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服务好脱贫攻坚是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需要发挥好金融扶贫主渠道作用,助力2023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一、商业银行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一)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提升贫困户脱贫内生发展动力的模式,适用于推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脱贫。直接向贫困户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为普遍的扶贫模式。
2、具体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中,贷款对象主要为特色产业链上下游或参与产业链生产成果分配的农户。因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能力有限,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允许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进行抵押,或通过为贫困户和与贫困户存在生产关系或经济关联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第三方统一授信等方式破解客户准入、担保等难题。扶贫带动主体主要指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入股分红、吸收就业等方式对贫困户起到脱贫带动作用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对贫困户而言,扶贫带动主体经营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在产业链上占据优
3、势地位,商业银行以此类主体为抓手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可更加有效的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性贷款,商业银行针对扶贫带动主体开办的贷款业务,通常会结合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并在贷款额度和贷款定价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解决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带动主体更好发挥扶贫带动作用。(二)项目推进扶贫模式。该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支特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的金融扶贫模式。商业银行通过PPP项目融资、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贫困地区基建项目,投向领域主要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
4、政策性银行提供支持,但在转移安置大量人口中还涉及购置安置房、恢复再生产等多方面融资需求。该模式下商业银行既可以给予搬迁户恢复生产所需信贷支持,又可以搬迁户依法获得的安置住房补贴等综合性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向搬迁户提供短期周转性信贷支持。(三)多方合作扶贫模式。该模式即商业银行与政府、担保公司、社会经济组织等机构合作,共同推进精准扶贫贷款投放和管理的模式。主要是政府通过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财政直补方式提供增信,商业银行在“政府增信”基础上,向扶贫对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当贷款出现风险后,增信方按照约定的风险补偿比例和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补偿。通过政府提供增信,按照一定放大比例撬动银
5、行信贷资金进入扶贫领域,拓宽了精准扶贫资金来源。(四)电子商务扶贫模式。该模式以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为核心,由商业银行依托电商平台打通网络销售渠道,同时辅以建立助农取款点、布放电子机具、提供助农贷款等措施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其中,电商平台可以包括专项电商平台、商业银行自有电商平台、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等类型。二、商业银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盈利目标与扶贫开发公益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拓展业务中都必须坚持商业化运作的原则,确保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而金融扶贫成本高、风险大,从业务选择的角度来看,与商业银行盈利性有所冲突
6、。从基础成本来看,贫困地区贫困户住地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条件较差,商业银行开展扶贫业务存在管理半径过大、传统的业务网络难以覆盖的问题,增加了银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的基础成本。近年来,为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国家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系列监管政策。扶贫贷款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整体收益较低。从分支行经营的角度看,增加高成本和低收益业务,不利于完成上级行的经营绩效考核目标,导致其拓展此类业务的主动性较低。(二)加大扶贫金融投入与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薄弱之间存在矛盾。随着我国扶贫攻坚的推进,在宏观政策上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特别是要求商业银行要增加信
7、贷投放,以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金融资源贫瘠,对当前的金融扶贫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可供选择的优质客户较少,基于风险控制和保障盈利的考虑,商业银行倾向于向经济基础好、还贷能力强的地区增加信贷投放,银行分支机构普遍吸存意识较强、放贷意识较弱。这导致贫困地区存在金融资源外流与金融信贷不足并存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网络难以覆盖,在识别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审核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对直接发放给贫困户的贷款,商业银行一般与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提供贫困户名单或与政府职员联合开展调查,但
8、是这种方式拉大了业务链条,增加了沟通和管理成本,同时也存在对客户信息的获取过度依赖地方政府的问题。(三)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与扶贫项目弱质性之间存在矛盾。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典型主体,风险防控胜似生命线。在选择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风险较小的客户和项目,与普通银行业务相比,扶贫业务由于其特有的原因,风险相对较高。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生产易受自然天气、生态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如旱灾、洪涝、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进而使商业银行承受更大的业务风险。此外,贫困户经营规模往往偏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抗风险能力较弱,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推广扶贫小
9、额贷款的风险。由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贫困户家庭资产匮乏,担保难、抵押难是商业银行拓展扶贫业务面临的主要难题。扶贫地区信贷业务抵押物一般为土地、林木和房屋等资产,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变现较为困难。贫困地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缺乏规范的价值评估、登记制度,流转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等问题,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三、商业银行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倾斜力度。每年对大连市128个低收入村单列信贷计划,专项用于支持扶贫产业,逐步提高贫困地区贷存比,确保信贷投放满足扶贫融资需求。二是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重点加强贫困地区服
10、务渠道和能力建设,适量增加贫困地区营业网点,在边远地区布放ATM机、POS机及其他自助服务终端,构建乡村服务全覆盖、无死角的金融便捷服务网络,一方面提高贫困农村地区交易资金活跃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缴费业务满足农户生活缴费需求。三是创新基础金融服务方式。发挥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优势,通过网银、掌银、农户APP等渠道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让贫困地区农户实现“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二)优化扶贫信贷政策制度。一是创新业务管理模式。针对扶贫业务农户、小微企业客户较多的现状,研发小额信贷管理技术,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如,在推广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时,对直接向贫困户群体发放的小额贷
11、款业务,从客户准入、产品要素、业务流程、操作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实现小额信贷业务批量运作,降低业务成本、提高流程效率。二是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特点,针对不同的精准扶贫模式、不同的项目和客户群体,在信用等级、贷款金额、期限、用款方式等要素上,设计差异化的细分条款,提高扶贫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在业务授权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下放审批权限,同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提高业务流程效率。三是创新扶贫信贷产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方式,逐步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及大型农机具、农产品存货等担保业务,破解
12、贫困地区贷款担保难问题。(三)促进多方机构合作共赢。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为商业银行扶贫业务提供风险补偿或担保。二是建立扶贫信息精准获取机制。商业银行可与大连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系统直联,获取全覆盖、广口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合理筛选出具有产业基础和劳动能力的客户群体,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客户信息采集成本。三是加强金融同业合作。重点加强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推动保险、担保机构参与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形成协同效应,有效分散和缓释扶贫信贷业务风险,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四)加强业务风险防控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关
13、键环节管理。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做好金融扶贫风险管理工作。二是控制好金融创新风险。对农村新型产权担保创新、互联网服务“三农”等新型业务,要针对其业务特点,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防控措施,及时开展新业务后评价工作,对发现潜在风险的,要及时纠正完善。三是做好业务合规性管理。对于贫困户承贷、资金集中使用等扶贫管理模式,在发放贷款前,要征得大连市银保监局同意,防范违规风险;对与政府合作、利用扶贫资金开展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要严格审查支持和带动对象是否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避免产生挪用扶贫资金等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四是严防道德风险。加大员工合规教育,严查信贷流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道德风险保持高压态势,防止扶贫贷款被挪为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