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机制研究-基于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机制调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机制研究-基于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机制调查研究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机制研究基于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机制一、问题的提出小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根据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从金融上对小微企业“输血”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其根源在于小微企业本身的高风险属性和信息不对称,单纯依赖市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此亟需政府介入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政策扶助。但是政府扶助也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在地方财政财力紧张的现实背景下,
2、如何以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优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扶助小微企业融资的手段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借助金融工程的分拆组合和嵌入技术,提出一个新的手段,即由政府创设并向企业提供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改变小微金融服务的收益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发挥能动性,以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二、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一)小微企业内生的高风险和其贷款成本承受能力不相匹配小微企业处于初创期,规模小、内生风险大,根据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商业银行要求高风险溢价(即利率)以弥补小微企业贷款可能面临的高风险,但是过高的利率往往超出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令小微企业望而却步,导致小微企业难
3、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如果政府从社会效益出发,通过行政手段将贷款利率人为抑制在较低水平,将导致小微企业贷款供给小于需求,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融资难。(二)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不高,银行无法以较低的成本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鉴于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管理成本高,银行不愿在信贷管理中投入较大成本,而是将贷款利率定价在较高的水平上,导致出现:逆向选择,风险低的企业不接受高利率而无法获得信贷支持;道德风险,获得贷款的企业铤而走险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二者都将导致银行进一步收缩对小微企业贷款,加剧融资难。(三)风险缓释手段缺失小微企业处于初创期,缺少
4、房产土地等标准化、易于交易变现的抵质押物,贷款风险无法通过第二还款来源有效缓释,进一步抑制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三、目前政府扶助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措施基于以上对融资难融资贵成因的分析,政府扶助小微企业融资的思路主要沿着三个路径开展。(一)创建信息共享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最典型的尝试是银税互动。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和银监局建立银税互动机制,通过这一机制,银行机构能够共享小微企业纳税信息,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纳税、贷款申请两张表的问题,有利于银行从纳税切入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缓解信息不对称。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大连农商银行
5、也基于银税合作信息推出了税鑫贷产品。应该说银税合作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是纳税信息只是反映了企业已有的经营结果,而银行贷款是面向未来的,对于初创期发展迅速亟需贷款支持的小微企业,其税收规模反映出的实力和资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要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缓解信息不对称仍需投入巨大的调查成本。(二)由政府为企业增信,提高风险缓释能力各地地方政府成立由政府出资或者国资背景的融资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以我市为例,早在2002年成立了国资背景的大连市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支持。但是国资背景的担保企业总体来看,担保规模有限。截止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50005
6、.9万元,将该企业担保能力用至极限也至多为50亿元贷款提供担保,实际担保贷款金额更少,相对于全市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改变风险收益结构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企业内在的高风险性和企业自身成本承担能力不相匹配。因此,针对融资难和融资贵难以兼顾的问题,由政府介入,通过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或者通过贴息等手段,提高银行获取的收益,从而改变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收益结构,使风险收益结构相匹配。目前两类做法:1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模式如下:由政府出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遴选小微企业并推荐给银行,产生的小微企业信贷损失由贷款银行和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担。银行只需承担信贷损
7、失的一部分,因此银行更有积极性为小微企业融资。我市2010年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由市财政拿出3亿元作为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合作银行按照1:10配比提供信贷资金,所产生的贷款损失由政府承担80%,银行承担20%O2012年,我市金州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从实际运行来看,该项制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政府甄别扶助的企业能力较差,通过政府筛选并由银行支持的企业后期大面积出现不良。二是该项制度下,银行仅需承担20%的损失,银行主动加强信贷管理的动力不足。三是由于大部分损失由政府承担,给政府财力造成巨大压力。在地方政府财力困难的情况,政府在损失认定和赔偿上往往推诿拖延
8、,导致风险补偿无法落实到位。2.政府贴息。主要做法是政府对小微企业不加甄别,按照余额给予贴息支持,提高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收益,小微企业贷款收益和风险不匹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该政策主要存在的不足:如果贴息率定太低,难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如果贴息率定的过高,政府负担太重,贴息难以为继。四、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考虑到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政策的可持续性出发,基于可以同时调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主三方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借鉴金融工程技术,我们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政府贴息机制。即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后,政府创设并提供给商业银行一个金融产品一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机制。在未
9、来一段时间内,如果银行不行权,银行将获得一定比例的贴息;但是银行提出行使转换权,政府将不再支付贴息,而是将贷款企业未来一段时间所得税的平均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贷款银行,因此,商业银行从小微企业贷款中获取的收益为:I=1*r+max(1*a,T*b)其中1为贷款金额,r为贷款利率,T为贷款企业未来一段时间所得税的平均纳税额,a为政府给银行提供的贴息率,b为政府和银行约定的由政府给银行的纳税额的比例,商业银行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利息收益(1*r),另一部分为政府贴息,商业银行将选取政府贴息中1*a和T*b中较大者。在这种机制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的收益增加,政府可以降低财政负担
10、。我们举一个例子:A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在B银行贷款IOOO万元。A公司未来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即盈利情况较好和盈利情况较差,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均为50%o如果没有政府介入,商业银行基于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大的考虑要求贷款利率为10%,企业在两种状态下的企业利息支出均为100万元,银行利息收入为100万元。如果我们引入可转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政府向企业提供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并要求银行将贷款利率降至8%,同时向银行提供一个转换权,如果银行行权银行将获得未来一段时间平均年纳税额的20%的收益,如果银行不行权,将获得贷款金额的1%的贴息。在这一制度下,企业利息支出降到80万元,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当企
11、业经营向好,未来平均纳税额达到200万元,银行选择行使转换权,政府将向银行支付企业的纳税额的20%,即40万元,银行全部收益达到了120万,高于政府未介入情况下的收入。当企业经营情况较差,未来一段时间所得税为零,银行将选择不行权,银行除了得到80万元的利息收入还将得到10万元的政府贴息。在引入可转换贴息后,银行的期望收益为105万元,高于未引入可转换贴息时的收益,不仅如此,如果企业经营发展较好,银行行使选择权,还有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因此更有动力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从这个例子可见,当企业经营情况较差时,银行选择不行权,但是仍可以获得一部分贴息。但是在企业经营向好时,银行选择行使转换权,银行在这一
12、制度下将获得更大的收益,充分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成果。(二)贴息机制的优势1 .贷款银行的收益和风险更加匹配。在这一制度下,银行的收益将不再局限于利息收益,在政府贴息保底的基础上,还有可能获得一份基于企业未来税收(但是存在天花板即贷款金额的固定比例1*b%)的浮动收益,收益和风险更加匹配。2 .向银行提供了有效的正向激励。由于未来收益是基于税收浮动的,企业未来经营越好,银行浮动收益就越大,因此这将激励银行做好贷前调查工作,有效甄别未来经营前景向好的小微企业并予以信贷支持,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银行也得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税收红利。3 .财政压力较小。一是贷款当期政府无需任何投入即可启动。二是在经济
13、下行期,不会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可转换贴息不同于普通贴息,由于它还赋予了企业将贴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权利,因此可转换贴息率要低于普通贴息的贴息率,在经济下行期,和普通贴息政策相比,政府财政负担较轻。(三)贴息机制的缺陷贴息制度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当经济过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时,银行为获取浮动收益,会热衷于增加贷款投放,进一步推动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低迷,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亟需银行贷款时,银行为避免损失,反而收缩贷款,进一步加重小微企业困难。五、结论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将其归因于收益和风险的不匹配、信息不对称和抵质押物不充足,然后分析了目前主流的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三类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制度设计一可转换为税收分成的贴息机制。在这种机制设计下贷款银行的收益不再是固定的收益,在贴息保底的基础,银行有可能获取税收分成,收益和风险之间更加匹配,银行更有动力去甄别好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并且给财政带来的压力较小,尤其在经济下行期政府需要支付的贴息较小,更具可持续性。当然这一机制要落到现实,需要对机制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仔细推敲,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