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浅山区地质资源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浅山区地质资源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刍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尊重自然规律,加强浅山区多层面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已迫在眉睫。北京市地质资源环境工作程度较高,但浅山区范以往地质工作主要为1: 50000区域地质调查,并未开展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本文在以往工作成果基础上,对浅山区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建议,以期支撑浅山区开发利用。13菱山区地质背景1. 1地貌特征北京市浅山区位于山地和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过渡带(图1),处于我国地势格局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处。北京的山系由北部燕山山脉(军都山)和西部太行山脉的余脉(西山)组成,两个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不同,其浅山区的地貌形态差别悬殊。按照所属山脉分为西部浅山区和北部浅山区。北部浅山
2、区受断裂(如南口山前断裂、二十里长山断裂)控制明显,一般山地与平原分界线平直,如昌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碎屑岩;出露房山岩体和阳坊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北部浅山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碳酸盐岩及中生代侵入岩,在密云、怀柔及昌平地区出露有新太古代片麻岩系(鲍亦冈等,2022)o1.3地质构造浅山区构造上位于中元古代一中三叠世燕山一辽西裂陷带和始新世一全新世华北盆地2个三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跨越了 4个四级和5个五级构造单元,夏垫断裂、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南口一孙河断裂、紫荆关断裂等区域重大断裂均穿越了该区域。房山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构造形迹和十三陵推覆构造的挤压构造形迹
3、,在该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形成了现今的复杂的构造格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6)o2浅山区地质资源禀赋2. 1固体矿产北京市浅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247处,涉及10种矿产(北京市矿产资源储量表(2022年)。西部浅山区以石灰岩、建筑石料(大理岩)及煤炭资源为主,其中汉白玉大理岩自古以来作为皇家建筑材料,是珍贵矿种;北部浅山区主要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碎屑岩;出露房山岩体和阳坊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北部浅山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碳酸盐岩及中生代侵入岩,在密云、怀柔及昌平地区出露有新太古代片麻岩系(鲍亦冈等,2022)o1.3地质构造浅山区构造上位于中元
4、古代一中三叠世燕山一辽西裂陷带和始新世一全新世华北盆地2个三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跨越了 4个四级和5个五级构造单元,夏垫断裂、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南口一孙河断裂、紫荆关断裂等区域重大断裂均穿越了该区域。房山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构造形迹和十三陵推覆构造的挤压构造形迹,在该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形成了现今的复杂的构造格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6)o2浅山区地质资源禀赋2 . 1固体矿产北京市浅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247处,涉及10种矿产(北京市矿产资源储量表(2022年)。西部浅山区以石灰岩、建筑石料(大理岩)及煤炭资源为主,其中汉白玉大理岩自古以来作为
5、皇家建筑材料,是珍贵矿种;北部浅山区主要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碎屑岩;出露房山岩体和阳坊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北部浅山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碳酸盐岩及中生代侵入岩,在密云、怀柔及昌平地区出露有新太古代片麻岩系(鲍亦冈等,2022)o3 .3地质构造浅山区构造上位于中元古代一中三叠世燕山一辽西裂陷带和始新世一全新世华北盆地2个三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跨越了 4个四级和5个五级构造单元,夏垫断裂、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南口一孙河断裂、紫荆关断裂等区域重大断裂均穿越了该区域。房山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构造形迹和十三陵推覆构造的挤压构造形迹,在该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形成了现今的
6、复杂的构造格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6)o2浅山区地质资源禀赋2. 1固体矿产北京市浅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247处,涉及10种矿产(北京市矿产资源储量表(2022年)。西部浅山区以石灰岩、建筑石料(大理岩)及煤炭资源为主,其中汉白玉大理岩自古以来作为皇家建筑材料,是珍贵矿种;北部浅山区主要中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碎屑岩;出露房山岩体和阳坊岩体,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北部浅山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蓟县系碳酸盐岩及中生代侵入岩,在密云、怀柔及昌平地区出露有新太古代片麻岩系(鲍亦冈等,2022)o1.3地质构造浅山区构造上位于中元古代一中三叠世燕山一辽西裂陷带和始新世一
7、全新世华北盆地2个三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跨越了 4个四级和5个五级构造单元,夏垫断裂、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南口一孙河断裂、紫荆关断裂等区域重大断裂均穿越了该区域。房山变质核杂岩、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构造形迹和十三陵推覆构造的挤压构造形迹,在该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形成了现今的复杂的构造格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6)o2浅山区地质资源禀赋2. 1固体矿产北京市浅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地247处,涉及10种矿产(北京市矿产资源储量表(2022年)。西部浅山区以石灰岩、建筑石料(大理岩)及煤炭资源为主,其中汉白玉大理岩自古以来作为皇家建筑材料,是珍贵矿种;北部浅山区主要设
8、重要的区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及地质背景,工程地质条件多变。其岩土工程问题主要有斜坡稳定性、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不均匀地基以及特殊岩土等(周本刚等,1993;郝兵等,2022;吴言军等,2022)。在山前丘陵地带、冲洪积平原、斜坡地带以及河道间洼地,普遍会发育软弱土、膨胀土、风化岩、湿陷性黄土和残坡积土等一些不良特殊士,如昌平十三陵镇王庄村一西李庄村一带,平谷英城村至马坊一带、东鹿角村、岳各庄村及平谷城区南部等地分布的软弱土,厚度不等,最厚可达十余米。房山山前局部分布有膨胀土,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性。4浅山区开发利用地学保护对策4.1 以“生态+”的思维,及时开展浅山区高精度综合地质调
9、查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更好地服务于浅山区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及保护规划实施,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地球科学系统思想,从浅山区地质资源禀赋和所面临的主要地质资源环境问题,针对性开展高精度综合地质调查评价。选择崩塌、滑坡、泥石流、构造稳定性、地面塌陷、水土环境和地质遗迹作为评价因子,开展多要素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水土环境背景及现状和地质遗迹资源禀赋为指标进行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综合国土空间功能定位,选择集成评价因子,对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进行评价。4.2 以矿山环境修复为契机,促进浅山区生态效应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
10、生,充分考虑矿山生态破坏地区的地质背景特征、生态破坏程度和土地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选择有效手段和技术方法,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22年一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地质环境整治率和矿山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0%和40%;到2035年,地质环境整治率和矿山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90%和80%。环境干扰较小的矿区采取自然封育或适度干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再生能力恢复植物群落。到2025年,矿山绿化覆盖率达到70%,到2035年达到100%”。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岩则岩”原则,因地制宜,加强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景观修复。高陡边坡金属及非金属废弃矿山的修复,
11、以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方式为主,既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又最大限度保留地质遗迹,如密云沙厂铁矿矿山;砂石采矿坑除人工修复和土地复垦外,还可以根据地质条件适当保留一部分作为深水坑,加大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力度,如昌平流村的砂石矿坑;具有较高遗迹价值与风景游憩利用潜力的矿区,应加强崖壁坑潭、残垣器械等矿山遗迹及采矿工具的保护,建设矿山公园和郊野游憩地,发掘地质与矿业科普教育场地,打造特色旅游和宣传产业,如房山大石窝汉白玉矿山。4.3 以综合治理为主,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防范地质灾害风险浅山区的治理工程主要有地质灾害治理、河道整治、防洪工程、矿山环境治理、林业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涉及的专业广、领域多,应
12、加强统筹协调,做到一项工程能见到多个成效。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应采用绿化、地质灾害治理及河道治理等相结合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和风险防范力度。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优先安排工程治理,并加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理,治山与治水、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合理利用浅山展的土地资源,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水平。年达到100%”。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岩则岩”原则,因地制宜,加强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景观修复。高陡边坡金属及非金属废弃矿山的修复,以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方式为主,既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又最大限度保留地质遗迹,如密云沙厂铁矿矿山;砂石采
13、矿坑除人工修复和土地复垦外,还可以根据地质条件适当保留一部分作为深水坑,加大下游地下水的补给力度,如昌平流村的砂石矿坑;具有较高遗迹价值与风景游憩利用潜力的矿区,应加强崖壁坑潭、残垣器械等矿山遗迹及采矿工具的保护,建设矿山公园和郊野游憩地,发掘地质与矿业科普教育场地,打造特色旅游和宣传产业,如房山大石窝汉白玉矿山。4.4 以综合治理为主,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防范地质灾害风险浅山区的治理工程主要有地质灾害治理、河道整治、防洪工程、矿山环境治理、林业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涉及的专业广、领域多,应加强统筹协调,做到一项工程能见到多个成效。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应采用绿化、地质灾害治理及河道治理等相结合手段
14、,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和风险防范力度。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优先安排工程治理,并加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综合治理,治山与治水、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合理利用浅山展的土地资源,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水平。4.4加强浅山区水源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二是对富硒区农作物进行富硒效果的系统评价研究,并开展必要的作物种植试验。适宜的富硒产品种类需结合地质背景及当地产业规划,开展详细的样本采集以及作物种植试验,研究评价富硒效果。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土壤中富硒成因机理的研究。房山区富硒土壤受大石河流域的控制十分明显,具有成土母质被水系携带而迁移的特点,推断其成因与西
15、山煤系地层有关(黄淇,2022),但详细的富硒土壤成因及其水土环境条件还需开展探索研究,对于科学开发富硒农产品十分重要。四是为富硒土壤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开展必要的水土环境监测工作。对土壤硒含量要做到长期动态监测,同时加强对水、土环境质量背景监测,提高土壤和作物中硒的聚集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5结语“浅山区”既有地质与地理的自然属性,又有行政及经济等社会属性,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常用术语。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2022年一2035年),为加强首都生态涵养区建设和保护提供更加系统的措施,也为地质工作提供新机遇、新挑战。践行地质工作有效服务规划和城市管理工作的理念,提升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效性,应以“生态+”模式,以解决需求问题为目标,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为浅山区资源保护和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地质支撑,更好地发挥好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