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83854 上传时间:2024-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成长】读文献,写小论文最近,读了一篇蔡宁老师写的文章,题目是博士生,要慎读文献(以下简称“蔡文”)。蔡文提出了一些有关研究生读文献的观点,别具一格,如博士期间读文献应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且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等。这与我们老生常谈的要多读文献的观点相违背,一开始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细想之后,又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蔡文主要观点做一个摘录和整理,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经历谈谈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的心得体会。一、蔡文主要观点1具体场景。蔡文讨论的是研究生(如博士生)的读文献问题。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在博士生入学后选题开题阶段。

2、在这个阶段,导师常常会指定或建议一个方向,然后给学生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开始大量阅读文献,为开题做准备。在科研起步阶段强调多读文献的观点已是老生常谈,十个老师中可能至少有八个在指导学生时都会这样谆谆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蔡宁老师反其意为之,认为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少勿滥。2 .普遍情形。可以说,大量阅读原始文献是博士生开启科研之旅的必经之路。其中,两种情形比较常见:一种情形是在读博士期间内,博士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种彷徨、无助、苦闷、老虎吃天无处下手的阶段;另一种情形是对于一篇论文,翻来覆去看还是看不懂,看得迷迷糊糊,过不了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3 .基本观点。蔡文提出了三个疑问

3、:为什么不懂?是不是看得还不够多?看多了就会有感觉了吗?其回答是否定的,即“让一个未入门的科研新手去大量阅读原始文献,其实是不妥当的!”、“看得再多也不懂,光靠看文献,是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这个回答听起来让人有些灰心和沮丧。4 .支持依据。蔡文提供了支持上述观点的四条依据,具体如下:第一、只有经历了完整的科研过程,并且自己写过论文的人,才能真正读懂别人的论文。第二、读懂的必要条件是读者与作者应处于平等的位置,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揣摩作者的知识背景、思路和写作历程。第三、阅读(尤其是科研阅读)不是获取、吸收知识,而是猜测和验证的过程。猜测是指,人在阅读的时候,需要用自己

4、掌握的先验知识去做信息的预测、补充和逻辑的连缀。也就是说,理解到的意思大多都是猜出来的。验证是指,阅读别人的作品其实是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读者在阅读时是抱有目的的,即快速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忽略掉自己不关心的东西。第四、阅读理解是一个互动过程。只有读者和作者你来我往地过招,读者才能真正读懂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新手读不懂,是因为永远被动接受,缺乏互动。简言之,初学者读不懂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科研过程;和作者处于不对等的位置;还不具备猜测和验证的能力。5 .正确方法。可以理解,一个新手看完上述“悲催故事”,一定近乎绝望。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个几乎无解的难题在不对等的位置

5、上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呢?蔡文提出了除大量阅读文献之外的另外两条路径:一是写作练习,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二是静心思考,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可以促进读者对问题的真正理解。针对文献阅读,蔡宁老师提出了“正确入门方法”,即:第一、将目标定为先写一篇小论文。应该迅速着手“处理”一个简单的问题,尽快写出自己的第一篇小论文。第二、阅读文献,先将阅读范围定小一些,集中于一个小点。一般而言,与具体问题相关的较近文献阅读量不超过10篇。第三、先通过泛读,了解背景,定位问题。第四、着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再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读一些文献章节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另外,还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个是

6、在初始阶段一定要做一些较简单的小练习题,并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这些小练习,重视练习过程,其目的是培养科研感觉、学术自信和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另一个是最好由导师来指定这些小练习题,因为导师的经验较为丰富,且在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价值不甚高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供你练手。蔡文认为,新手能够写出两三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之后,再去读文献,就真正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二、我的心得体会(一)读不懂的原因。初学者读文献需要先界定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目的,即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读完文献之后想干什么。第二个是效果,即读文献是否能读懂,是否有收获。第三个是文献到底是什么。1读文献的目标是寻求创新。博士生读文献的初始

7、目的就是在为做研究打基础和做准备,更直接的目标就是为了写文献综述,其最终目标是寻求创新。和以往的考试不同,读文献要为我所用,为提出问题和假说作准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思考。2 .判断读懂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并找到已有研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一点是与教科书学习最大的不同,甚至可以做一个对照:看教科书,是输入,尽量要将书中的内容记下来并加以理解;而读文献不仅仅是知识输入,更是输出,即寻求创新,要试图找出突破口来超越文献。3 .所读的文献其实是作者思考过程和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如果想要发现问题和寻求突破,就需要将所看到的文献“还原”到作者的构思阶段,将论文内容拆解成研究过

8、程中的一个一个小环节。也就是说,作为读者,要能从“怎么想出来的”和“怎么做出来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文献内容,同时猜测作者当时的具体心路历程。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说,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正常的,如果我知道了还来看什么文献呢?现实和真相就是如此残酷。专业的文献阅读要求对等,要求读者和作者处于“势均力敌”的位置。读文献不是说自己是一个科研小白,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仅仅凭借勤奋好学就可以读懂,而是要建立在自己对科研的目标、内容体系、过程等有一个大致了解,自己也都亲身经历过科研过程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进行的。在这一点上,颇有棋逢对手的味道。读文献读不懂、不知所云,或者是读了很多文献,感

9、觉还是抓不住重点,就要反思了。尤其需要结合上述所讲的有关目标、标准和所读对象,想想自己的阅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我看来,最硬核的原因就是不对等,文献的作者所具备的技术和条件,读者压根就没有;文献的作者经历过的,读者也没有经历过。此时就如同读者和作者两个人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的人又怎么能读懂另一个世界的人的想法呢。(二)正确的读文献方式是先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到了博士阶段,一上来就开始围绕一个方向,大量读文献而不管自己是否与文献作者对等,这样的阅读效果是无法保障的,很多时候都是低效的。出现文献翻来覆去读了很多却上不了手,或者是眼高手低的现象,就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很少从科研实践的角

10、度来思考。其实,博士阶段的读文献更多地要放在干中学的框架里完成,要尽快改善自己和作者不对称的不利境况。我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有位老师就说过,少去上课,直接上手做,不懂就学,缺啥补啥,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干中学的道理。这次读了蔡宁老师关于博士生读文献的文章,对干中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即如果自己不了解而且没有经历过科研的思考过程、研究过程和写作过程,那么就要先把这块给补起来。读文献之所以读不懂,就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做过。1 .有哪些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先进入科研的场景、感受氛围,接受熏陶。例如,可以先从“学徒”做起,参加老师的课题组,从打杂开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看看老师和课题组的人都在干什

11、么,慢慢适应。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通过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或一篇论文写作,知道这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大致的轮廓和过程是什么样的。第二个方法是在一篇论文工作中承担某个具体任务,如查找相关资料、制作一个表格或画一个图、简单处理数据等。一个初学者如果能顺利按照老师或师兄的要求完成某个具体小任务,就非常值得庆贺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三个方法是由指导老师给一个小题目,自己来做,老师负责指导,看看自己是否能完整地做出一个“科研小板凳”。这才是自己下水捉住的第一条活鱼。只有下了水,来到真正的实战场景,才知道抓住一条活鱼的难度与所需技术。同时,一项研究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到最后成文,只有经历过这些以后,再去看

12、类似的一篇论文,才会体会到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为什么要先做一遍再来读?理由就是,专业的文献阅读是有门槛的,如果是一个白丁,那么仅仅试图依靠读文献甚至是大量阅读的方式是跨越不过这个门槛的。2 .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上面讲了从哪里开始的问题,就是应从亲身经历入手,要把自己从不对等变为对等。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实际提高的是读者与作者切磋、交锋的实力。读文献是一个很专业的技术活:既要像专家那样对作者的思路和研究过程进行庖丁解牛,洞察这项研究的方方面面和关键细节,同时还要从推进或改善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作品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善。对等是相对的,如同选对手一样。例如,下围棋,有一段的对手,还有九段的对手。

13、读懂一流研究者的论文,本身能力和实力也应对应提高,否则只会陷入看了半天,却读不出妙处和精彩的困境。以计量实证研究为例,这就需要在读文献的过程中,想想自己在以下方面与作者之间的差别:文献、理论、方法、数据、研究设计、实证分析、经验证据等。首先要努力做到“人有我有”,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要能做到,然后再进一步考虑“人有我优”,尽力思考是否能做一些更有新意的事情。3 .读文献如同登山,是一个向上攀升的过程。首先,读文献,要能感受到文献的妙处,做过研究的人看文献,都能看到作者的长处和亮点,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或者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其次,读文献,是一个学习过程,譬如可以通过阅读文献学到一些计量

14、方法及其运用等。再次,读文献,亦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有了深厚的文献阅读基础和实践经历,就会常常思考,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换做是自己,会怎么处理?会如何分析?自己的研究路径会是怎样等等?从而在脑海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思路历程。此外,读文献还是一种交流,读文献的过程就是印证自己脑海里一些想法的过程。读文献最忌讳的就是只有作者单方面的输出,而读者只是机械地把一些知识搬来搬去。最后,文献读的多了,自己思考越来越深入,慢慢地就有了鉴别力和鉴赏力,能分辨出不同研究者水平的高低,此时就有登上山顶的感觉,就能体会到用自己所付出的汗水和长久不懈的坚持换来的一览周围诸山风景的快乐。三、小结1在这篇推文里,想讲清楚

15、一个道理,就是读研究生不能一上来就狂看文献,读文献应从做一篇小论文开始。只看文献而缺乏动手、实操和思考,阅读效率是比较低的,不利于为写博士论文这个目标做准备。此前,我也一直觉得一上来就使劲看文献的做法不太妥当,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来。这次读了蔡宁老师的这篇文章,豁然开朗,读不懂或读文献效率低原来是因为读者和作者之间不对等。2 .正确的阅读路径是,要将写小论文和读文献结合起来,通过写小论文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努力使自己与文献作者对等。到了研究生阶段,要从“运用”的角度和层次来检查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科研能力,即多问问如果换做是自己,又该如何去做。止匕外,如果初学者只读文献而不写小

16、论文,那么就很难体会到文献里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和信息。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亲自动手实操,才能体会到文献中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奥妙。3 .读文献不是单向的输入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要放在一个“学思用”的框架中来讨论。读文献的“学”,是指要能看到作者的长处、贡献和亮点;初学者最应该知道的是论文每一部分应是什么样子的,最应该学的是方法技术。读文献的“思”,是指要多思考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是否可以提出新的假说等;日常思考少的原因在于对问题和假说的关注较少。读文献的“用”,是指运用,尤其是理论层面的运用,如文献的作者是如何运用理论的,而自己又是如何运用理论的。4 .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同登山。有些文献,只有当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读出其中的精彩之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除了多读多练之外,还要有坚持努力攀上山顶的勇气和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