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古诗歌:2021年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古诗歌:2021年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26【文本解读古诗歌】2023年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12 .下列对诗句
2、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O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O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
3、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文本解读】1蓝锦新著.苏东坡寓惠和陶诗译释M.惠州教育编辑部.1994:2024.【译文】环绕在惠州城的是一片江湖洁净秀丽的水,在一望无边的江湖秀水交界处有一座座深绿色的青山。这里有游览不尽的自然美景,它能给我度过有限的年华。惠州城家家注重学习孔子的学说,惠州城户户也认真学习颜渊的礼义。在惠州的市集里买卖公平没有两种价格,勤劳耕种的人和睦相处没有为田地而相争。周元公、管仲、蔡岂三位先贤,也悔恨着不能在这里建起几间茅舍。我在这块美丽的地方有一餐饭饱就够满足了,即使米饭不足用野豌豆和藤菜来补充也可以了。我的门生经常送来柴草粮食,及时帮助我解决生活上
4、的困难。有酒水和肉类,就能使我欢乐度过晚年了。禽畜鱼鲜生活在好环境中怎能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呢?我生活在惬意舒适的环境中就感到安闲了。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不一定适合你,但我有这样的生活就够悠闲快乐了。【浅释】这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是诗人在绍圣二年三月,即1095年3月作于惠州贬所嘉祐寺。诗人是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的。宋代的岭南被祢之为“蛮貂之邦”,“瘴病之地”当时朝廷任宰相的章惇,挑拔小皇帝诬陷元祐党人谋夺皇位,苏东坡也没法逃过章惇的迫害,初被贬到广东英州(今南雄)任太守,还在路途中,又改贬到惠州安置。苏东坡是老年投荒的。当时他体弱多病,还生的希望是很少的,其悲状可想而知。但在赴惠路途中,“舟行至
5、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后,对惠州的情况有了了解,曾作诗想象惠州的美丽风光,抒发自己对惠州热爱之情。到了惠州后,他又受到了吏民父老的热烈欢迎,(见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这种被贬“蛮笳之邦”的恐惧心理就渐渐减少了。直至在惠州住了半年后,游览了惠州的秀丽山水田园,接触了父老乡亲,他就感慨万分,心情非常兴奋,他在答陈季常书中说,“到惠州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甚厚“,觉得惠州不仅是山美、水美、人也美。当时诗人刚与父老乡亲游览了白水山佛迹岩回来,而又听到儿子苏过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因而,诗兴悠然而生,便依照陶诗的韵,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这首诗,是抒发诗人游览了惠州秀丽的山水田园和接触
6、了父老乡亲后,觉得惠州山美、水美、人也美,从而爱上这块地方。诗共二十句,依照内容可分为五层。诗开始的二句就用甜蜜爽洁的语言,描写了惠州古城被一片洁净秀丽的江河湖水环绕着,在一望无边的江湖秀水交界处,有一座座深绿色的青山。诗人就用了这两句,简洁地写出了惠州确实是一块山清水秀的地方,这实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接着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对这块地方的热爱,认为这里有游览不尽的自然美景,这块地方足以供自己度过有限的年华。这层的四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惠州的热爱,对祖国南疆的热爱,令诗人赏心悦目,也促使诗人完全消除了被贬惠州时的恐惧心情。第二层的四句,是诗人具体地描写惠州人相互间的敦厚诚笃关系。这层的前两句
7、写惠州城家家户户都在学习孔子的学说,学习颜渊的礼义,正如诗人所作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叙述他刚到惠州时受到吏民父老同情和欢迎,如重回到自己家乡时所受到的温暖,因而,诗人感到岭南的惠州不是“蛮笳之邦”,“瘴病之地”,而是知书识礼,讲究礼义之邦。诗人进一步叙述了惠州市集买卖公平,乡村劳动民众和睦相处的社会风气和高尚的品质,赞美了惠州人民的道德风尚。这种道德风尚也使诗人感到极大的安慰。接着诗人在第三层开始,借用历史上的几个人物对这块优美地方的爱慕,悔恨不能在这里建起几间茅舍居住的惋惜,而自己现在能在这里安居作比较,就感到心安理得了,从而表达诗人即使缺米薪用祗蕨来补食也可以了。这是诗人巧妙地借用历史上的几
8、个人物喜爱惠州的事例作衬托,进而表达自己喜爱这田园生活的心境。第四层是诗人具体地叙述自己来到惠州后生活上渐渐感到困难,经常得到友人门生送柴薪粮食资助,帮助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使诗人可以欢度晚年。这是诗人从另一个侧面赞美惠州人民的美德,也表现诗人与惠州百姓亲密无间,非常融洽的情谊。最后一层的四句,诗人借禽鱼生活在好的环境中不知道其美好的道理作比喻,从而表明自己能在这块山美,水美,人也美的生活环境中就安闲自适了。并指出这样美丽的田园生活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们,但对他来说就“聊乐我所然”了。这一层既指出了一个人要“随意而遇”,“随遇而安”的道理,也回应了第一层诗人提出惠州这块美丽的地方,完全可以“寓
9、我有限年”的观点。诗的内容层层紧扣,真像陶诗那样“质而实绮”,不用华丽的词句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客观事物。诗口语化,自然平淡,气呵成,虽然用句平常,但含意深厚,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简朴、自然、亲切之感。此句之物既指自然界中的客观外在之物,如由苍山、白水等构成的自然景物,同时又有“事”之义,指现实中的人事交接,如与门生的交往,与朋友的饮酒酣歌等。“我适物自闲”最终营造出一种人与物共同休闲的整体意境,人的休闲也由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总之,”我适物自闲”所表达的是一种人在自然、人事中获得休闲的美好情境,它实现了物我、自我以及人我在休闲情境中的和谐。心闲必然要求顺应自己生命的本然状态。
10、违背本心、初心,违反天性和本能需求的,就谈不上心闲。其实东晋谢灵运就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山居赋)。陆游的休闲工夫更强调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倡导率性而为,按本心行事。此第一首盛赞惠州的自然风光和民风的淳厚,写诗人随遇而安,努力接受的的心态。恬静中见流动,苦涩中见欢乐,色彩明朗,声音响亮,确实从容洒脱。但”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二句,活用前人倘若周公与管、蔡三人皆是居茅屋的平民,便不至骨肉相残之说,字面意说自己谪居自在悠闲,周公与管蔡也会羡慕,实谐趣中隐含对政敌的讥谐消。末尾一个转折吐露心声:”悠悠未必,聊以自乐罢了。”见无可奈何的勉强之意,心意并不十分舒畅。这首和
11、诗是苏轼在绍圣元年写的,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正直无畏,不为逆境所屈而能勇往直前的精神,与陶潜在归园田居所表现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迥异。虽然苏轼此时身遭屈辱贬谪,他并不把惠州看作囚禁羁押之所;他能够跟当地的人和谐相处,他的左邻右舍就他来看,就如同孔子和颜渊一般全是忠厚乐道的好友。来到惠州在苏轼的心目中就如同返回家乡一样安适。哲理诗,是指在写景状物、叙事写人时往往有意识地蕴涵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是目的,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12、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诗人眼中所见的东岳泰山是那么雄奇、壮丽、高大;表现出他对泰山的高度赞扬和无限景仰,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抒写出诗人不甘平庸、敢于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概。这种不怕困难、努力攀登的精神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至今仍能引起共鸣的原因。再如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从题目看,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13、而巧妙的是诗人能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避免了空洞和教条。一、二句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大船;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这两句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为三、四句哲理的阐述铺垫。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力气推,力气都是枉费,哪能推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子改变了。从前推也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如果违反了大船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本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它告诫人们;别做在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