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问题设置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学中问题设置探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诗词教学中问题设置探究教无定法,诗歌的教法因篇目、因人而宜。某某在统编版教材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问题设置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问题设计要凸显情境意识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带动学生有效学习。比如某某在讲解无衣时,设置了情境化的问题贯穿整节课课堂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某某中学文化艺术节要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们班选定了几首诗歌,其中就有今天学到的无衣,下面请参加朗诵的男生全体起立,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图片请几位同学点评一下,你认为男生的朗诵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回答1: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节奏感很强,都是22节拍,并且运用了“重
2、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的上下段或上下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重章,指各段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叠句,指相同的句子反复使用并前后呼应地重叠。回答2: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诵读时,情感应该越来越饱满,气势应该越来越强。理由是这首诗歌的三个小层之间有内在的关系,袍是中式长衣,指外衣;泽指贴身衣物;说文中对裳的解释是“裙,下裳”。三种衣服之间的顺序是不可以调换的,这里用衣服表达关系,关系越来越亲密,没有任何隔膜。再如从“同仇”到“偕作”再到“偕行”,从统一思想到统一行动,真正是亲如一体,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回答3:男生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急促感,急促感来源于哪里
3、?一是这首诗歌的背景: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因周王室内江,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一呼百应,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来源于兵器的繁多,戈矛、矛戟到甲兵(戈:兵器,横刃,装有长柄。矛:兵器。长柄,有刃。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甲:古代军人打仗穿的衣服。兵:武器。)兵器的繁多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事的紧急和猛烈。回答4:诵读中最大的问题是情感的问题,有些同学的情感不够绽放,未能读出慷慨赴敌、同仇敌性的豪情。读的时候应该是沉浸式的,有画面感。2、这首诗的朗诵如何才能有
4、画面感,如何才能有感染力,如何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议汇总:诵读时脑海里可以想象到一些电影图片,也可以配一些音乐;开篇通过设问,一问一答,有呼唤、有应召、有现场感。3、经过同学们的建议和点评,大家的诵读得到了提升,现在我们要给我们班的朗诵制作背景和音乐,大家有什么好建议?通过情境设置,唤醒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对话者”意识,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讲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增加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兴趣和乐趣。在新课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建议指引下,情境教学在古诗词课堂中不断涌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二
5、、在美读中层层推进问题“美读”古诗词的过程,不仅是体会其中的形象、情感之美的过程,更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比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将进酒,某某主要采用了诵读欣赏法,在诵读中,引导学生诗歌情感。本节课主要是选取了三位朗诵大家的精彩诵读,逐一进行赏析,每次赏析后,请同学归纳这个诵读好在哪里,有哪些我们可以模仿借鉴的,请同学当场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片1、学生自由诵读将进酒,把握字音和节奏。2、欣赏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曹灿老师的诵读,感受诵读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3、找同学谈听后体会,以及对自己有所启发,可以借鉴的部分。4、请学生欣赏中国演诵艺术创始
6、人,中国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金奖获得者胡乐民老师的演诵。5、请学生谈体会,让学生感受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及表情去传达饱满的情感。6、请同学欣赏徐涛老师的诵读,感受诵读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叹为观止的朗诵艺术让学生如痴如醉。7、在诵读氛围的层层熏陶下,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任选两句自己最有触动的语句进行诵读,然后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组员,代表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配乐诵读。三、问题设计要立足文本要素比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江城子时,某某主要采用了立足文本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你如何理解“无处话凄凉”中的“无处”?“无处”说明亡妻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亡妻去世后所形成的巨
7、大缺口和空白无法填满。2、你如何理解“无处话凄凉”中的“凄凉”?首先是相思之情的凄凉。词人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法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其次是政治失意是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忐忑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是他没有地方诉说,也没有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3、为什么会“纵使相逢应不识”?词人十年来风尘仆仆,颠沛流离,政治失意,身世落魄。你还是十年前最好年华的那个人,而我已变得你不认识了。4、亡妻曾和词人朝夕相处,为什么词人不是梦见亡妻伴我读书,或者是在屏风后听我和官员的对话,或者是别的生活场景,为什么词人梦中的亡妻
8、形象会定格为“小轩窗,正梳妆”?“伴我读书”或者“在屏风后听我和官员对话”,都有助力我仕途发展之意,“小轩窗,正梳妆”,还原了少女时代动人的生活细节,明显地去功利化,你不再是谁的女儿,你也不再是谁的妻子,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你只需要是你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独立个体,你只需要是少女时代最本真的你,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情感的纯粹和对妻子作为一个女性个体的尊重。总之,本词从梦前的“此情无计可消除”,到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梦后的“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的故事是自己的,思念的心情却是全人类的,所以超越了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用饱蘸情感的笔写出了最深的生存之痛和最深的爱情之美。四、问题设计要提炼概括在
9、讲授很多诗词的时候,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即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写(主旨),你怎么看(评价)?因为这四个问题具有总结归纳的性质,所以我把它称之为问题总结归纳法。比如某某在讲授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就运用问题总结归纳法。1、这首词写了什么?这首词的上片写了晚秋之景,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叹。2、这首词怎么写的?作者运用比喻、借代、动静相生、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这是作者登临送目”时看到的景象,画面中,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似练”“如簇”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
10、清澈和山的峭拔。高低结合,将金陵山水写得很有立体感。“残阳”中的“归帆”,“西风”中的“酒旗”,既有大笔渲染,又有细笔点染,而且远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3、词人为什么写这首词?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年代,虽然比不上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强盛,但国家尚属安定。然而作为改革者,王安石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敏锐地看到了国家安定表面后的种种乱象。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上万言书向仁宗表达自己的“矫世变俗之志”。在此基础上分析最后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的背后,是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殷切观照,一种锐意政革、振兴北宋的愿望已在他心中萌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其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摆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但仍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体例结构方面的变化,语文教师也应以新的方式用好新教材。以上是某某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粗浅的见解,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