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路径分析37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路径分析3700字(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初中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路径研究目录初中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路径研究1一、五育融合的内涵1二、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的策略21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22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拉近师生间距离33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特点开展德育教育34 .创新体育教育理念的融入德育教学应用方法4三、结束语4参考文献4摘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每一个阶段的学科教学都必须要承担起来的教学任务。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渗透德育教学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具有有效性,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必须要尽量转变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迸的教学方法,融入创新理念在体育教学当中,
2、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初中体育教育现状,其次分析了体育教学的研究背景,然后介绍了体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在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的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关键词:初中体育;五育融合;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科教学的时候,德育渗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加以引导,避免学生走上挛路,染上不良习惯。同时仔细观察和总结初中生的内心变化和情感需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初中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
3、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一、五育融合的内涵从古至今,个人本位理论、社会本位理论和知识本位理论的核心都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素质教育政策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艺术、人的全面发展等,所谓“教育融合”的内涵就在于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与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同样有机结合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认识,是影响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促进人的素质在道德、美、智、体育
4、、技术等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劳动出现在“五育”中。在质量结构方面,“五育”也是一个整体,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了教育的不同方面。生育能力的每一个要素都存在于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实现这五种生育能力的责任和任务。但是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因教育活动的不同而不同。“德育、体育、智育”等强调的是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五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培养人的五种素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体育和智育课程2。以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课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应融为一体,共同实施。“五育”现象不存在绝对的分离和独立存在。因此,“五育”本来就是一个教育系统,“五育”整合,有
5、机整合,学校开展“五育”,必须落实到每一个科任老师身上,不可割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当中,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科教学的时候,德育渗透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加以引导,避免学生走上弯路,染上不良习惯。同时仔细观察和总结初中生的内心变化和情感需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初中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二、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结合的策略1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课上,
6、教师必须要遵循体育教学大纲进行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的情况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3。在这个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初中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一些体育学习内容和德育要点之间的共同点和相关性,挖掘将它们进行联合应用的价值,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尊重,才能确保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共同实施,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实现学习上的融合和共嬴。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跑步活动的时候,可以改变原本比较单一的训练方式,为跑步教学增强一些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将单一的跑步运动的改为传递球的形式,同时将传统沿跑道跑的形式改为队伍自由跑的形式,接力形式改为队尾持球加速传递球给领队的传球接力,整1吴万功.新时
7、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课程研窕J.学周刊,2023(01):12-13.2蒙石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径与方式见今日教育,2023(02):1417.3杨晟银.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几当代体育科技,2023,10(13):78-79.个过程中学生手中的篮球不能掉落,否则要回到起点重新跑。学生在参与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探索传球跑步的技巧,还要在参与比赛的同时遵守纪律,排好队伍,领悟到任何比赛甚至简单的活动都有有纪律要求,有规则和规律可循.并且在规则下要严于律己、规范行为、奋力拼搏。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说是德育与体育相融合的表现,因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训练了自己跑步技能
8、和技巧,又逐渐培养了一些团队合作的能力,从中获得了集体荣誉感。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帮助学生养成遵守各种活动规则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和自我约束力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充分起到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德育作用。2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拉近师生间距离在教学环境当中,师生关系需要二者共同维系,不仅仅只是教师来进行维系。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之间要能够良好的沟通,而不是指挥学生,让学生产生厌烦,在课下也要积极地吸取一些有益的意见,之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不对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亲和力,并且更加
9、信任教师。而在学生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及时找到教师全面的倾诉,而教师要在此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以及正确的引导,无论是体育技术方面或者是学生的心理活动方面,教师都需要全方面的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地成长。3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特点开展德育教育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渗透德育教学,充分地发挥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在展开德育活动以前教师需要集中对教学内容以及特点有所了解,并且充分地发掘出其中的德育教学的因素,找到更多的突破点,教师还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能力相结合按照循序渐进的要求,有原则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端正
10、自己的态度,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传递人生观,一旦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当中遇到了问题,就需要利用比较积极的方法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而在方法和态度方面,要尽量展现出更多的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当中以及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惑,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任何问题,也要避免出现畏难情绪,要能够勇于竞争,并且有更加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当中有可能遇到的挫折。尤其是对于体育学习存在着一定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尽量克服其心理障碍,让学生能够了解努力才是成功的前提。利用激励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身心发展都非常具有其独到的特点,激励教育
11、可以让初中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使其更加具有积极性。在实施激励教育的时候,语言激励是极其重要的一种4张锐.德育视域下初中体育课程育人策略研究C2023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中),2023:109-111.途径,这种激励的方式相对较为直接,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时候,教师利用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利用生动的形象,将思想性融入进去来打动学生。4 .创新体育教育理念的融入德育教学应用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涯当中,培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融入创新教育,不仅如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融入德育教学的相关元素。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性,
12、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投入体育教学,并且愿意主动接受教师所渗透的得德育教学。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善教育的观念,跟随目前社会发展的潮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创新教育模式,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以及多样性,让学生可以在更加欢乐的氛围当中完成体育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进行创新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营造更加活跃的氛围,让学生观看大型比赛,并且在观看比赛的过程当中,需要渗透德育教学的相关元素,让学生了解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拥有团队精神,相互友爱,互相关注。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需要摆
13、脱传统模式所带来的束缚,不断的进行开拓和创新,对教学内容也要足够明确,创建一个更加全面的教学模式。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德育教学在初中体育当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在渗透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德育教学能够贯穿于体育教学。参考文献1吴万功.新时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课程研究J1学周刊,2023(01):12-13.2蒙石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径与方式J.今日教育,2023(02):14-17.3杨晟银.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2(Uo(13):78-79.张锐.德育视域下初中体育课程育人策略研究C.2023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202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