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三力”课堂的催化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三力”课堂的催化剂.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情感:“三力”课堂的催化剂摘要:所谓的“三力”,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而今动力、活力目标在课堂上难以呈现,能力的提升势必打折扣。尝试以“情感”为纽带,通过激情、移情、共情的方式,唤醒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的活力,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自然地激活语文课堂,实现“三力”课堂的价值追求。关键词:情感;激情;移情;共情;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B-0064-04“三力”课堂,是近几年江阴市教育局研究的课题。所谓的“三力”,是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其中,学习有动力是前提,课堂有活力是过程,师生长
2、能力是结果,“三力”之间联系密切,螺旋式上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低中高年级的晋升,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了一个最显著的根本性的改变:高举的手越来越少,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 “沉默”。这种现象正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课堂缺少活力的外在表现,进而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来说,情感是更好地促进学习的必需,更是完美人格的组成因素以及幸福人生体验的构成基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结合的过程,只有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互动,学生才能进入自由超越的精神状态,学有动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力后,学生留恋课堂、神往知识、自由地发展,课堂也呈现活力。如此,才能打破“沉默”的课堂格局,让师生
3、共同增长能力。概言之,情感就是“三力”的催化剂、助推器。、审美激情,唤醒学习动力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去荡涤他们的心胸,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情操,强化素质,增长才干,从而唤醒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即学习动力。(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激情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美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迸溅着美的火花。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教材内容
4、,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积极进取。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教师主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边播放名曲,一边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用心地听、看、想的过程中,立体地、多角度地发现课文的语言美、意蕴美和韵律美,感受月光曲动人的旋律,从而真正感受到贝多芬的博大高尚的情怀和卓越的才华,从而,对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曲子的创作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一旦入情入境,就畅所欲言,原本沉寂的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二)借助美的教学语言激情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语言,赋予学生舒适的听觉感受,从而使其形成良
5、好的接受心态;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更是激起擘生情感火花的引线。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充满激情的课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让我们感受文中母亲浓浓的爱,记住这份爱。”这样美的语言引导下,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他们仿佛看见了 “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的母亲“,自觉地走进课文。(三)品鉴美的人物形象激情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是育人的载体。教学中,通过品鉴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让学生
6、在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中点燃情感的火焰。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以马宝玉这一英雄形象为切入口,通过“走! ”“抢前一步” “夺过” “猛地举起” “砸”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英雄马宝玉的果敢坚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润物细无声”,学生对马宝玉的敬佩之情,对八路军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你们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敬佩您,您有着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我会以您为榜样,努力向前!”学生从自己的心底发出的真情实感,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泉流瀑,汹涌澎湃。当然,产生审美激情的途径远不止上述三种。在一切教学活动
7、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置于美好愉悦的感受中,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动力。二、多变移情,激发课堂活力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各种形式的移情,学生乐学,激发课堂活力,自然就打破了 “沉默”的局面。(一)置换人物角色移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学生把自己当成课堂学习的“局外人”,“沉默”的背后是不学、不思、不动。这样的一种状态,纵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文本中的角色置换,让学生主动从“局
8、外人”变成“局内人”,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让学生分别以“海力布”“乡亲们”和“老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从阅读者变为文中角色,从角色理解情节,自然就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内化语言。如此种种,课堂在学生趣味盎然的主体参与中有了活力。(二)改编课文样式移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为作者,引导学生创新,改编课文的样式,将作者的情与学生的情无缝对接,主动地从“文外人”变成“文内人”。例如父爱之舟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后,教师问:“父爱是什么?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父爱是卖茧子换来的枇杷。”“父爱是心疼被虫咬后的我,加钱换房间。”“父爱是庙会时领我吃一碗热腾腾的豆腐
9、脑。”将一个个场景浓缩成一句句话,再将这些句子加上开头和结尾,组合成一首父爱之舟的小诗,学生在创编中将“我”的真情诉诸笔端,“我” 口说“我”心,课堂瞬间充盈着浓浓的爱,真挚感人,个性化的创作为课堂增添了活力。(三)变换学习方式移情新课程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渗透这种理念,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达成移情。如:辩论式学习一一设置辩题,将课堂变成“赛场”。小岛教学中,围绕辩题“这盘蔬菜将军应不应该吃? ”展开辩论。正反和反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势必走进课文,在反复品读中寻找论据,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身的需求;为了让对方信服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就需要认真聆听,
10、抓漏辩驳,语言的表达、思维的深刻性于唇枪舌剑中得到了提升,课堂的活力也得到了呈现。变中移情,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亢奋,思路畅通,反应敏捷,记忆力提升,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接受知识将变得更加容易。通过移情,学生乐学,自然有了参与的活力。三、师生共情,提升师生能力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定了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但要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与教师共情,从而正确对待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尽力与学生共情,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想表现、能表演、会表达。师生教与学的能力在共情中得以提升。(
11、一)教师维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有“表现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和威严感毋庸置疑,但一贯的强势,会造成学生的顺从和胆怯,自尊不足。师生共情,教师可以适当地“示弱”,让学生有表现的欲望。例如在教学“逸”这类易错字时,偶尔来一个“小错误”一一少一点,让学生发现,从而强化字的正确书写;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来一次“小失误,不加引号,让学生对比,明确引号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用“老师有点不明白,你能给老师讲清楚吗? ”引导学生问题探究;用“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来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适当地示弱,是一种必需的能力,示弱可以消除年龄、地位的差异,维护学生的自尊情
12、感,产生诚挚的师生情谊,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自然愿意无拘无束地表现:观察、分析、思辨(二)教师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表演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但教师导得过多,学生往往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师生共情,教师需要有适时地“退出”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桥时紧扣“两个比喻”来感知老汉形象,教学第一个比喻“他像一座山”时,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设计三个问题“他在什么情况下像一座山? ” “他怎样表现得像一座山? ” “为什么他要像一座山? ”让学生探究这个比喻是否贴切,教给学生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第二个比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时,教师就让学生小组运用
13、刚才的方法合作学习,再请组长当小老师汇报学习成果,学以致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教师适时地退出,是一种策略,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有了表演的场域,既品尝了当老师的“滋味”,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况且基于同龄人的认知有时比师教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三)教师顺应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有“表达语”孔子日:“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课堂上,教师的过度引导一来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原本有趣的童言童语失去童真;二来课堂上充斥着教师的声音,学习变成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分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要适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例如,教师在学生指向文本的“兴趣点”上引导思辨。穷人教学中,教师引导
14、:穷人的家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老师觉得不大合适,你们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文本,紧扣关键词句明白了 “温暖而舒适”是相对而言的,背后传达的是对穷人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赞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探究文本的“用力点”上引导补白,在学生学习表现的“突破点”上引导提升。教师适度地引导,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顺着学生的学路、思路多角度展开,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激情、移情、共情虽是三种方式,但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机械割裂的,它们往往相互交融。以“情感”为纽带,学生深入课堂积极探究、实践,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智趣,“三力”课堂的情趣得以体现。责任编辑:贾凌燕收稿日期:2022-02-15作者简介:赵莉,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陆海云,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