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docx
《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我开始关注中华文明起源是在1983年。那一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老所长、新中国考古学的泰斗一一夏鼐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出版。那是他将自己在日本进行的六场讲座的内容汇集整理而成的。书中主要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中国文明的形成以夏王朝的建立为肇始,河南西部的二里头遗址应当就是夏王朝的都城。就在这本书出版前后,20世纪80年代初,在辽宁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用石块建造的大型方形积石墓和圆形祭坛,出土了女人像和各种动物塑像的神庙。牛河梁积石墓葬中出土了地区自史前时期开始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是最先进的地区,周围地区是在中原地区的
2、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强烈的冲击。中国考古学的另一位泰斗级学者苏秉琦先生根据这些新的考古发现,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和“古文化、古城、古国”及“古国、方国、帝国”的系列理论。这些新的考古发现和夏鼐、苏秉琦两位泰斗级人物都如此关注文明起源这一问题,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在大学读书期间,受恩师著名考古擘家张忠培先生的影响,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长江下游出土玉器的良渚文化墓葬及当时的社会,抱有浓厚兴趣。1982年年初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后,我一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掘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贵族墓地,主要精力放在考古发掘和西周时期考古资料的收集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对长江下
3、游几乎都是以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是传说。按此观点,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这给我很强烈的刺激。作为一个中国考古学者,我们对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究竟有多长的历史,竟然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实在是汗颜!赴日本进修期间,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日本和朝鲜半岛考古学,研究东亚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流。但是,文明起源和国家的形成始终是我关心的课题,一直放不下。古坟时代(4世纪到7世纪)是日本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时期。我发现其年代大大晚于中国,无论是王权的出现和强化的过程,还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是从承认地方酋帅的控制权到派遣官员到各地担任“国造”,
4、以此来巩固中央王朝对各地统治的进程,都与中国商王朝对方国的控制及西周王朝封邦建国,强化中原王朝对各地的统治的过程十分相似。于是,我在日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1990年夏天完成了我的第一部专著一一从邪马台国到倭政权,对中国和日本古代国家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部书中,延续了夏鼐先生以夏王朝的建立作为中华文明开端的观点。我以这部专著通过了日本九州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从日本回国后,我不甘心终止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又于1993年师从中国著名学者、东亚考古学大家王仲殊先生,拿到了第二个博士学位。此后,我遵从张忠培先生“回归主战场”的点拨,重新把主要精力放在中
5、国商周考古学上。1996年8月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后,即于当年秋季率队开展了对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的大规模发掘。恰巧从1996年开始,科技部实施的“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一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工程的主要承担单位。作为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主任,我有幸直接参加断代工程,负责指挥我们研究室各个考古队配合工程开展工作。2000年断代工程结束后,我和其他参加工程的学者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继续多学科结合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202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关于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点建议的文章,针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指导思想、思路、技术路线、
6、研究内容阐述了我的想法,提出“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我的想法得到科技部的认可,于是,2022年科技部责成断代工程的首席专家之李伯谦先生,以及我和北大的赵辉教授共同负责探源工程的筹备。鉴于开展探源工程,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涉及的学科、研究的难度比断代工程复杂得多,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在得到科技部的同意后,于2022年年末到2022年年底先进行了两年多的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探源工程要设置哪些课题?经过和很多相关学科的学者商议,最后决定,预备性研究设置如下课题:”古史传说和有关夏商时期的文献研究”“上古时期的礼制研究”“考古遗存的年代测定”“考古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亲历 中华文明 探源 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