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022 版课标案例式解读》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2022 版课标案例式解读》心得体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版课标案例式解读心得体会“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J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暑假期间我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案例式解读,这本书是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建议、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紧扣核心理念,提取关键范畴,梳理课程内容,关注实施策略,对教师学习新课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作出了回答。并且借助了很多名师的典型案例,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全面解读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深入阐明新课标
2、的核心理念,为新课标学习呈现鲜活的实践样木,为新课标落地提供了有效的范例支架。下面我针对第三章课程内容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六个,“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排在任务群之首,并且明确定位为“基础型任务群”。没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学生不可能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不可能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不可能实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也只能成为空谈。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跃,正像有历史记载以后的人类同史前人有很大的区别一样。”当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学生必定会在阅读、
3、思考、表达等诸方面出现质变、飞跃。2023年版课标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给出了提高“语言运用”素养的具体路径,也就是说以“汉字”为轴心,从“发现构字组词特点”出发,至Ir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再进一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语言运用”素养,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王老师对课标中这段文字的理解我认为特别贴近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如第一学段提出“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Q第二学段提出“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第三学段提出“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特级教师罗才军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一课,落实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一,在主题学习中亲近诗文,积累诗句。罗老师教学实录的第一个片段,高妙之处在于由一首诗带出三首诗,由一位诗人引出三位诗人。四首诗也都和一个主题有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2023版课标在第三学段
5、要求分主题梳理诗文,罗老师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示范。教学开篇就逐句引出描写黄河的千古绝唱,这里有学生二年级学过的登鹳雀楼,还有他们在课外积累的使至塞上和将进酒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不同诗人的诗句在每一位学生头脑中勾勒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澎湃的画面,罗老师有意将它们归类聚合为一个主题,让学生积累记忆中描摹黄河的诗句,真切体会其中蕴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二,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诗意、归类梳理。对于四首诗主题的理解,教师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式,比较四首诗写作上的相同点。为什么诗人都能写出黄河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景象呢?开放性的问题给了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学习空间和归类的抓手。学生的每一次发现,都给诗句表现出的
6、磅礴意境作出了个性化的注解。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的衬托描写,将这场自由的讨论推向高潮。他们感受到“积累和梳理”带来的方法启示和探究学习的快乐。第三,在拓展表达中感悟诗情、内化精神。教师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模拟诗人的诗歌创作。诗言志,教师用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咏老见示,勾画出了刘禹锡平生的追求与不怨不屈的精神品格。通过对选择原因的表达,学生恍若与诗人合二为一,感悟了诗人的情怀与品格。学一首诗,带出七首诗,这给“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提供了新的路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让学生们习
7、得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创新创造意识,树立由内到外,深入心不灵深处的文化自信。其次,我们要为学生设计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语言运用不是某种知识的系统学得,而是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亲切开显,严格说来,这是一种感性把握、感觉认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带着学生在前后对比的具体语境中去品味细节、感受形象、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最后,要关注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合理地规划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要把线性、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一体化设计学习任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细心、耐心地引导,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教学,创新课堂,相信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终将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