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赋:意象:《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赋:意象:《赤壁赋》.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23【文本解读赋】意象:赤壁赋一、意象“风”解读【韩秀清.赤壁赋“风”意蕴探析J.语文建设,2017(10):42-43.】赤壁赋中,苏轼三次写到了风:第一处,文章开始,作者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第二处,“客”感慨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第三处,苏子言人生化解之道,指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三处风,始为“清风*继而为“悲风”,后又化为“清风”。从心灵片刻的宁静,到心灵深处
2、的挣扎,再到精神世界的澄明,风也从“清”到“悲”,再转为“清把握着风的方向和温度的,不是自然,是心灵。风是富有变化的,正好应和着心灵的阴晴。在苏轼的诗文中,“风”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据统计,在苏轼词中,以“风”入词处就有149次,是仅次于“花”的第二大意象。以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为例,与赤壁赋相比,其中情思更为模糊,唯能从有“风处窥见作者情感之一二。【批注】作者抓住文中多处出现的意象作为解读的突破口,角度新颖。作者解读“风”主要使用的是互文解读法,联系苏轼的相关诗、文来互证,通过“风来理解苏弑的心灵。二、意象“舟”的解读【朱再枝.铺采摘文,体物写志论赤壁赋中“舟”的作用J.语文教学通讯,20
3、16(31):5556.】把文中的“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物”明“志”,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实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美文美教。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1写景:泛舟自由闲适之舟“泛舟”是他与客畅游的方式,也是他写景的立足点。因为“泛舟”,他才能看到秋江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幽静、澄净之美。官场的黑暗污浊与眼前清净纯洁的美景形成对比。2 .绘声:孤舟漂泊忧愁之舟苏轼驾着一叶小舟出没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面,怎能不产生漂泊孤独之感呢?但这只是外因,其深层内因源于政治理想的破灭。3 .抒情:扁舟诗意栖居之舟(1) “扁舟寄予了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寻找;(2) “扁舟”折射出作者的消极避世思
4、想;(3) “扁舟”反映出作者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偏重。【批注】以“舟为突破口,既抓住了“赋的特点,又指向了作者的情感。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标题的拟定,格式为“写作手法:意象特点+作者情感”。在每个版块的分析中,作者将意象中所蕴含的文化与文本特点相结合。整的来说,作者将“赋的共性与“赤壁赋的个性相融合。三、意象“洞箫”的解读【王钱,童志斌.摹声拟音之妙赤壁赋之洞箫声探微J.语文学习,2019(11):4042.1揭示现象:从音韵修辞的“声韵”视角慕诉缕“妇”等韵脚押u韵,除韵脚外,“呜”如余不舞孤等字的韵母也是U韵。从“呜呜然”到“泣孤舟之凝妇”,作者共用了31个字来描绘洞箫声,其中近半数字(15
5、个)的韵母都是u韵。分析原理:(1)韵律:我国古代韵律按照人发音时口腔与鼻腔共鸣的情况,分为十三辙,按韵的洪细可归为“洪声韵柔声韵和细声韵”三类。u韵属于“细声韵”,发U韵时,嘴巴开口变小,发音低沉,它通常用来表达哀怨缠绵、悲伤愁苦、如泣如诉的情感。在赤壁赋第2段中,作者换了两种韵,一个是ang韵,一个是U韵。从发音的口型来看,发ang韵时开口度大,气流畅通,发音自然响亮;发U韵时,开口度便小,发音低沉,作者在段落之中进行换韵,形成推波助澜之势,极富声韵流变之美。换韵象征着情绪的对比,从选用响亮的ang韵到低沉的u韵,段落中的换韵源自听到这一段箫声后作者情感出现的波澜从“乐甚”转向“愀然”。赤
6、壁赋一文既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又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使得文章流淌着诗的情韵又饱含作者的情思。(2)仄声:从音韵修辞的“声调”角度来审视这一曲洞箫声“怨慕泣诉袅不绝缕舞壑泣妇”字都为仄声字。“怨”“慕”“泣”诉四字都为仄声字,读来短促低回,表现了一曲促迫低回、幽咽沉郁的洞箫声,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尾字为上声,读来声音绵延,有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3)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洞箫声摹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批注】本文从音韵修辞的角度切入,角度新颖。“赋”的特点是将散文与诗歌相结合,“韵散结合”,如何体现“韵”?作者从韵声和仄声的角度来分析苏轼的情感变化,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