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诤臣论》与苏洵《谏论下》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诤臣论》与苏洵《谏论下》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韩愈浮臣论与苏洵谏论下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邺。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去怛于遥辿上!遥为人里
2、招甚苣室过面J么为多点故里速且送他人丕相也斑o,熊至W一薪晨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颦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号冬冬,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节选自韩愈译臣论)材料二: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日“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敢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
3、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节选自苏洵谏论下)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词义和用法都相同。B.擢,指选拔,提拔。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力口、陟、拔、超、右迁等。C.骨鲤之臣,骨鳗指鱼刺、鱼骨,比喻刚直。骨鳗之臣在文中指刚正
4、忠直的官员。D.就,文中指承受、接受,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词义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与韩愈谈论阳城,认为他学问广博,见识也多,能够奉行古人的道德并影响他人,面对荣耀没有喜色,值得肯定。B.韩愈认为,阳城在位已久,清楚了解朝政得失,也受到君主的优厚对待,他却不曾谈论朝政,这不是有道之士的做法。C.阳城因为品行道义出众受到君主的赞赏重用,他应助君主拥有尧、舜的美名,号召隐逸之士整理衣带,奔赴朝廷做官。D.苏洵认为,君主有如同上天神明一样尊崇的地位和雷霆般的威严,人们不能去触犯冲撞,这是圣人也知道的明显事实。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
5、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译文:(2)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译文: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让谏臣发挥应有的作用,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5 .解析“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16 .A解析“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用法。17 .C解析“庶”是希望的意思,材料没有阳城号召岩穴之士奔赴朝廷做官之意。18 .(1)阳城在谏议大夫的官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不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评分标准】4分。补充出主语阳城(
6、阳子、他)1分;在野:不在朝做官,隐居;岂哉:表反问,难道(哪里,怎么)呢;移易:改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还是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评分标准】4分。犹:还,仍然;闻:听到;过:过失,过错;威,威慑,震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9 .材料一着眼于谏臣本身应忠于职守,敢于直言。材料二着眼于君主应建立赏刑制度,促使谏臣敢于进谏。【评分标准】3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人对我提到谏议大夫阳城,说:“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了吧?学问广博,见识也多,却不求显身扬名。奉行古人的道德,居住在晋地的边境。晋地乡野之人
7、受到他道德熏染因而从善的有几千人。大臣听到了这件事便举荐了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荣耀,他却没有喜色。阳城在谏议大夫的官位上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不做官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我回答说:“这正是周易所说的,长久地保持一种德操而不知变通,对男子来说是危险的,怎能算是有道的人呢?处于没被任用的境地,却表现出奋不顾身的节操;处于人臣的地位,却以不侍奉王侯为高尚。如今阳子居官位不能说不久了;了解朝政的得失不能说不清楚;天子待他也不能说不优厚。而他却从没有说过一句涉及朝政的话。有道的人,原本是这样的吗?”有人又说:“不对,不是这样的。阳子不爱讥讽君上,不喜欢身为
8、臣子而以揭露君上的过错来成就自己的声名,所以虽然进言了并且议论了朝政得失,只是不愿让人知道而已。”我回答说:“进去对君主进谏,出来不让他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们的事,不是阳子所应该做的。阳子本是平民,隐居在乡村草野之中,主上赞赏他的品行,提拔他到这个位子上。官职的名称是谏议,当然应该有与职位相称的行动,让天下之人、后世的子孙都知道朝廷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天子有不滥赏、从谏如流的美称。希望山林中的隐土,听到后产生仰慕之情,于是整理衣带,扎好头发,愿意奔赴朝廷而陈说自己的主张。使我们君主的圣明能比得上尧、舜,美名流传于千秋万世之后。”材料二:君主的地位,高如上天;君主的尊贵,犹如神明;君
9、主的威严,犹如雷霆。人不能对抗上天,触犯神明,冲撞雷霆,这是非常明显的。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所以用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的“兴盛时代,君主赏赐进谏的臣下”,就是说的这个。但是,还是担心谏臣软弱奉承,致使君主一天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尚书中说“臣下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那就处以墨刑”,就是说的这个。人之常情,如果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谁也不会看见赏赐不接受的,主动去受刑罚,何必自找麻烦,不进谏呢?如果不明确赏罚的标准,那么,人之常情,又何必自找麻烦去做对抗上天、触犯神明、冲撞雷霆的事呢?如果不是心性忠诚正直,不喜欢赏赐,不畏惧惩治,谁愿意用议论政治来换取一死呢?做君主的,又怎么能把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全都选取出来然后加以任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