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重点总结.docx(5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西方音乐史】重点总结第一章古希腊罗马音乐(公元前12世纪之前公元前476年)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的音乐概况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地球上先后出现了人类最初的 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 文明和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除此之外,在这个时期的地中海一带,也出 现了欧洲的第一个高度文明,就是古希腊文明。音乐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古希腊音乐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当时的音乐是单声部音乐;节奏一 般由诗词音节的自然时值来决定,音乐有长短之分,一个长音节时值大约 相当于两个短音节,若干音节组合成格律的基本单位音步
2、。古希腊音乐表演最重要的地点是剧场。在希腊戏剧中,合唱队起着相当大 的作用,合唱队通过语言、音乐和舞蹈等方式激起观众的情绪。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一、 抒情诗歌古希腊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歌的吟诵总伴随着音乐,音乐 是为诗歌服务的。盲诗人荷马汇集整理了小亚细亚民间行吟歌手四处传唱的有关神话英雄的 叙事诗篇,写下了不朽之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 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也被叫作荷马史诗。最早的抒情诗作者有:特尔潘德、提尔泰俄斯、阿西乌时斯、萨福。【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苞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 诗一伊利亚德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 写而成。荷马史
3、诗以公元前12世纪一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采用 扬抑抑格六音步诗写作,节奏感强烈,由行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诵唱,进 行口头传播。【抒情诗】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 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 阿夫洛斯管伴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尔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 阿基罗库斯、泰尔潘德阿尔凯奥斯和女诗人萨福等。二、古希腊悲剧艺术【颂歌】颂歌是为重大仪式写作的诗歌,以华美的合唱形式演唱,格律较为 自由,唱时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分为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两种,前者用 于赞美太阳神,用基萨拉琴伴奏,后者是在酒神节上演唱的狂野的歌舞,用
4、阿夫洛斯管伴奏,是悲剧的前身。创作合唱颂歌的诗达罗斯。【悲剧】悲剧是古希腊时期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 形式,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古希腊悲剧的含意不在于“悲”,而在于“严 肃”,情节严肃,常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悲剧的演出,最初由一个演 员叙述故事,后发展到三个演员同时登台,用吟诵的“宣叙调”解释居IJ情,演 员面戴假面具,脚穿高底靴,演出中有歌队演唱,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在可容 纳数万人的半圆形露天剧场演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是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经典悲剧剧作有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王。古希腊最常见的乐器有:【里拉】里拉是一种较
5、古老的抱弹弦乐器,常用于敬奉太阳神阿波罗的仪 式上,也被用来为颂歌或史诗伴奏,琴身音响用龟壳或果壳蒙上牛皮制成, 两边竖起框架干。琴弦用动物的肠或腱制成,最初有四根,后增加至七根。 里拉一直被视为古老正统的乐器,它的形状一直被当做音乐的象征和标志。【基萨拉】基萨拉是里拉的加强版,不同的是其尺寸和音量都比里拉大, 演奏技巧较复杂,且做工讲究、装饰精致,一般为专业演奏者使用。【阿夫洛斯管】是簧管乐器,声音比较坚硬,具有穿透力,常用于敬奉酒 神狄俄尼索斯,代表着狂野豪放的力量。其构造是将簧片插入木质、骨质 或金属管中吹口,管底不封口,管身侧有指孔,两根管排成V型。【西林克斯】是排箫类乐器,以七根管子
6、为标准样式,一般被看作是乡间 牧人的乐器。第一节罗马国的音乐及音乐活动一、 罗马音乐活动【笑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滑稽表演,可模仿日常生活场面,也可模仿希腊悲 剧中的情节,中间插入歌曲和舞蹈,它的娱乐性很强,但品位不高,甚至近乎 猥亵。【哑剧】是一种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盛大的哑剧表演有时多达三千 歌手,三千舞蹈者参加。【军乐】。军乐同罗马军团的庞大方阵相适应,音乐规模非常宏大。大型的 合唱和管弦乐队的人数成百上千。为了适应这种大型化的要求,人们从各民 族的乐器中选出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用于军乐演奏,使用最多的是大号和 水压风琴。二、早期的基督教音乐米兰敕令发布以后,罗马本土形成罗马和米兰两个基督
7、教音乐的发展中 心。据说罗马教皇西尔维斯特紧随米兰赦令之后,在罗马创办了一所 教会歌唱学校,专门训练在礼拜仪式上演唱圣咏的歌手。4世纪下半 叶,教皇达玛苏斯听从圣经学者圣哲罗姆的意见,起用东方基督教会的仪式音乐专家做顾问,以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会为榜样,全面组建罗马的仪 式制度和圣咏曲目。到了 5世纪上半叶,教皇利奥一世确定了一年中每个宗 教节日仪式、祷文、经文和圣咏,编成一本利奥圣礼书这是已知最早的 罗马圣礼书之一。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公元476年-1460年)第一节中世纪音乐概况“中世纪”时间的上、下限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通常公认的时间上下 限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君
8、土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 人)。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如格里高利圣咏是 天主教仪式中重要的圣歌。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地渗透到宗教音乐之 中。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音音乐逐渐走向复音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 法,出现了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等形式; 调式理论的总结,在世纪有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及 其变体等八种调式,到了 16世纪出现了伊奥利亚、爱奥尼亚及其变体;记谱 法的出现标志着音乐理论的新发展,9世纪出现了组姆谱,10-12世纪乐谱大 多采用一至四线谱,在记谱法方面规多达莱佐贡献很大;13世纪德国的弗 兰科著有有量歌曲艺术,开
9、始用音符正确记录音的长度,最后发展成“有 量记谱法”;15世纪出现了接近现代的五线谱。乐器种类的增加预示着器乐 曲的诞生。在教会以外,世俗音乐获得很大发展,它与教会音乐有明显的区 别。在法国出现了 “游吟诗人”、在德国出现“恋歌诗人”、“名歌手”, 欧洲各地的流浪艺人的音乐活动也十分活跃。第二节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与横向发展(第一阶段)格里哥利圣咏是天 主教音乐,它是在公元6世纪由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命名。从公元4世纪开始, 天主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广为流传,各地教会竭力推行隆重的祈祷仪式,但 各地仪式中的音乐却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派别:拜占廷圣咏;安 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沙拉比圣咏;格里哥
10、利圣咏。虽然在教会初 期已有许多教会致力于圣乐的统一工作,力图使之集合于一种礼仪内,但是 直到教皇格里哥利一世,他锐意改革天主教会的仪式音乐,在公元599年下 令收集东西方教会的一切圣咏,经他拟定,编成一本对唱歌集,以供宗教 仪式之用,其中包含有600多首圣咏。由他颁定的圣咏,被称为格里哥利圣 咏(亦译素歌或平歌)。格里哥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 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它是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的 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 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 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它
11、的歌唱方式有4种:独唱、齐唱、交替歌 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格里哥利圣咏 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功课”)和弥撒(天主教、 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到公元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 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格里高利圣咏】罗马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是中世纪天主教会音乐最重要的体裁,它是无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 曲,歌词来自于圣经,由教堂唱诗班以拉丁文演唱,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 应用。附加段、继叙咏和教仪居U,是圣咏的衍生物,在9世纪以后得到发展。【附加段】附加段是中世纪时在原有格里
12、哥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 入的新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附加段常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歌、应答圣歌 等部分,以及常规弥撒的某些部分。【继叙永】继叙咏是9世纪时在弥撒中的“哈利路亚”后,在其花唱旋律上 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里路亚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第三节格里高利圣咏的纵向发展(第二阶段)奥尔加农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3种类 型:1.平行奥尔加农。它是在格里哥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 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2.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它 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 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3.华
13、丽的奥尔加农。大约在12世纪,奥尔 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 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 形成鲜明对比。【奥尔加农】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和作曲手法,约见于公元10世纪 的音乐记载中。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写作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复 调形式,由最初的“平行奥尔加农” “反向和斜向的奥尔加农”,发展到带 花唱的“华丽奥尔加农”及有节奏模式的“有量奥尔加农”。狄斯康特是中世纪复调音乐形式。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1. 常被拼成用以指12世纪多声部作品,即所谓奥尔加农。2.指由一位歌唱者 用即兴方式演唱一
14、个声部,同时一个不是即兴的声部由另一位歌唱者演唱。3多声部音乐创作中,运用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使乐曲整体上 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而此 种含义常常为教科书所采用)。止匕外,也还有其他不同的概念含义。总之,狄 斯康特是一个使人迷惑的名词。【狄斯康特】迪斯康特是中世纪盛期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 形式,通常指在已有旋律上作即兴对位的手法。13-14世纪时,迪斯康特尤指 高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对位定旋律进行的复调风格,其低声部是带有节 奏模式的旋律,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但它们旋律进 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经文诗】形
15、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 成。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 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语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13世纪经文歌的 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 肖。【孔杜克图斯】孔杜克图斯是流行于12-13世纪的一种单声部或复调拉丁 文歌曲体栽。复调孔杜克图斯常见为三声部,声部写作较为简单,和声主要 由协和音程八度、五度和四度构成,所有声部几乎是以同样的节奏进行。孔 杜克图斯与同时期其他复调音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定旋律声部往往不采 用教堂圣咏旋律,而是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在巴黎圣母院乐派作
16、曲家的创 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13世纪末叶,孔杜克图斯逐渐被经文歌所取代。【巴黎圣母院乐派】巴黎圣母院是12-13世纪欧洲教堂音乐中心,发展复 调音乐的重要基地,聚集了大批出色的作曲家,是这一时期的欧洲复调音 乐臻于登峰造极的境地。莱奥南和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乐派仅有的留下名 字的两位巨匠,前者被称为“最伟大的奥尔加农作曲家”,后者则有“最 杰出的狄斯康特作曲家”。第四节中世纪音乐理论和世俗音乐【游吟诗人】中世纪的贵族阶层诗人音乐家,发源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南 部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杜尔”,北部游吟诗人称为“特伦威尔”。他们写 作单声部世俗诗歌,内容常是爱情、时事评判和英雄史诗,运用田园恋歌、 破晓歌、挽歌、维勒菜、回旋歌、叙事歌等体裁写作。德国的游吟诗人称 为“恋诗歌手”。【恋歌诗人】恋歌诗人(也有译为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