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29964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XX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为进一步健全我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 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 19号)、XX省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关于印发XX省进一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的通知(X卫发2021) 11号)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X政办发(2021) 3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2、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按照“重要窗口”要求,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健全区域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机制健全、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1 .政府主导,强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完善平战结合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保障和投入政策,凸显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公益性。2 .科学谋划,持续发展。结合区情,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区域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立长效运行和协作

3、机制,促进急救站(点)一体化平衡发展。3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坚持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人才培养、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方面统筹谋划,提高院前医疗质量和效率。4 .强化设施,深化管理。切实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配套设备的硬件建设,运用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精细化管理。注重院前医疗急救学科、服务、管理等内涵建设。(三)工作目标到2021年底,全面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依托市级指挥中心“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机制,实现XX区首批院前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专业化急救队伍、市区信息建设智能共享。到2

4、023年底,全面建成区级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实现市、区、乡(镇)三级急救网络全覆盖,急救配置标准规范、支撑保障有力,急救队伍长足发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急救技能广泛普及,社会支持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规范化建设急救站(点)1 .急救站(点)职能。承担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及时反馈社会急救现场信息,开展急救医学知识普及与宣传。2 .急救站(点)规划设置。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服务半径、区域服务人口及道路交通等情况,全区规划设置急救站(点)4个,分别挂靠在XX区人民医院、XX中心卫生院、XX中心卫生院、XX中心卫生院,其余区域由市级急救站(点)辐射,形成市区全

5、域院前急救全覆盖。急救站(点)挂靠单位要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急诊处置水平。根据发展需要,民营医疗机构在条件成熟且具备院前急救能力的情况下,可申请纳入院前急救站(点)建设。3 .业务用房。急救站(点)业务用房由挂靠单位安排,按相应标准进行装修,配设工作人员办公室、值班休息室、车库、洗消用房、药械库及相应的辅助用房。(二)加强急救车辆和装备配置4 .救护车辆及装备配置。主城区及近郊由市级医院负责,根据急救站(点)配置标准及4个院前急救片区(XX片区、XX片区、XX片区、XX片区)人口分布、急救任务轻重、急救范围等因素,遵循合理、必须、均衡原则,按照“每3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实现全区配备院前

6、救护车辆达到5辆(其中负压救护车1辆)。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置抢救生命必需的器械设备及搬运、通讯、固定等设备,由挂靠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三)完善院前急救工作机制5 .工作机制建设。院前急救工作机制由急诊急救工作管理制度、急救绿色通道、急救站(点)验收与管理、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急救质量控制、急救信息分析以及应急工作机制等组成。急诊急救工作管理制度包括:急救站(点)管理制度,急救站(点)工作制度,抢救室工作制度,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院前急救管理制度,院内急诊接诊会诊制度,救护车管理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以及急危重症病人救治应急预案等。应急工作机制包括应急

7、预案的制定、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各项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完善等。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一)加强院前医疗急救队伍配置6 .急救队伍组成及资质。院前急救队伍由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担架员、司机等组成。院前急救人员须取得市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可的急救培训证书方能上岗。急救医生应具备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急救护士应具备护士资格,急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医疗、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驾驶员、担架员等应接受基础急救技能培训,协助急救医师开展现场医疗急救的辅助工作。7 .急救站(点)人员配置。要按每辆救护车每班次不少于1名医生、1名护士、1名驾驶员、1名担架员的标准组建急救

8、队伍。急救医护人员依托所挂靠单位的人力资源统筹安排,驾驶员、担架员等辅助人员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急救站(点)急救工作人员由挂靠单位负责管理。(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培养8 .依托市级培训基地。依托市级院前医疗急救培训基地,制定年度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计划,实施全区医疗急救站(点)培训同标同质。9 .加强人员培训。全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多部门联动的院前医疗急救应急演练;院前急救人员每年应参加院前医疗急救培训至少2次以上、不少于30个学时,其中急救医生应每两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业务轮训。(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保障10 .注重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职业成长

9、、职称评聘和薪酬待遇等工作。完善以绩效为核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薪酬制度,探索兼顾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在职称晋升中考虑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专业倾斜政策。各医疗机构建立科学的急救人员培训培养计划,加强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强化急救人才队伍的储备工作。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站(点)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化水平。根据省市部署,接入院前医疗急救数智一体化信息系统,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监测预警水平;依托XX政务云平台,对接“XXXX”等应用平台,推进网上“一键呼救”服务。推动急救调度信息与电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的共享与联动,探索急救呼叫定

10、位、志愿者急救服务、AED导航、居民健康档案与院前医疗急救调度系统智能交互。(二)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12 .健全管理机制。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组织体系,完善院前急救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绩效考核方案,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力度。13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标准、流程和考核指标,不断提高呼叫水平、转运速度和患者处置能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医疗信息连接贯通,实现院前院内生命体征数据的无缝传输,探索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建立

11、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提升危重急救患者救治效率。(三)加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建设。14 .提升公众的急救技能水平。严格落实健康XX 2030行动纲要有关“普及全民急救技能”的目标任务;整合医疗机构、红十字会等多方资源,建设公众急救培训管理体系,开展公众急救培训进社区、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探索将急救常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纳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岗培训。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基层医疗机构、景区民宿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加强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和救护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中小学急救常识普及,推广高中生、大学生基本急救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实

12、现早急救、早复苏、早除颤和早监护“四早”目标。五、实施步骤(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初步搭建阶段(2021年底前)。进一步深化各部门联动和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新增1家XX中心卫生院急救点(配备1辆救护车,1名驾驶员),实现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率达90%以上,3分钟出车率达85%以上,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书写率达90%o(二)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全面建成阶段(2022年底前)。2022年完成XX区人民医院急救站(点)标准化建设,卒中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新增XX中心卫生院和XX中心卫生院2个急救点(分别配备1辆救护车,1名驾驶员),实现中心镇建设急救点全覆盖,120呼救电话10秒内

13、接听率达95%以上,3分钟出车率达95%以上,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书写率达98%,平均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在学校、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新增配置AED5台。(三)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提升阶段(2023年底前)。2023年胸痛、创伤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在4个急救站(点)前期运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在学校、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再新增配置AED5台,逐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医疗急救需求。六、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列

14、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二)明确职责,共同推进。各有关部门应按照相应职责,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共同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做好市、区急救资源融合,加强市区急救体系联动,对XX区院前急救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置审批、登记注册、校验和执业监管;发改部门要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院前急救机构的基础设施;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院前急救机构投入,将院前急救经费纳入预算安排,予以保障;人事编制部门要解决院前急救站(点)工作人员聘任工作;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急救常识普及教育;交通、电信等部

15、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在公路收费、通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医疗保障部门要统筹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公安部门要完善保障急救车辆道路优先权,提高救护车道路通行效率。(三)加大投入,保障运行。院前急救站(点)业务用房建设、信息化建设、急救车辆、车载医疗设备等经费投入由财政按规定予以保障。急救站(点)车辆、车载设备等根据工作需要予以更新添置。各急救站(点)日常运行的驾驶员等人员、工作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卫生健康、财政等部门对院前医疗急救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确保经费使用合理、科学、有效。(四)强化督查,规范管理。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检查,规范院前急救机构名称,统一呼救号码、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市级调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受理居民“120”专线呼救电话。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调用救护车等急救资源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