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毕业论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毕业论文目录,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4(一)关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4(二)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8(三)史学著述的撰著与表述11:、论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14(一)专与通14(二)拓展知识的途径18(三)史学家要懂得和掌握些外语20三、论史家的理论水平与思维能力23(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23(二)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与方法26论史家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30(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30(二)学术民主“百家争鸣”32(三)史学研究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3440(四)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36参考文献引言弓I言历史研究,就实质而言,是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一种认识活动
2、。但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认识活动,往往依赖于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方法以及品德操守等,也就是传统史学所说的史学“四长”:才、学、识、德。“史才”指史家研究历史的才能,具体说就是史家驾驭史料与表述史实的才能,主要包括治史的方法、技艺、研究历史的才智和撰述史著的文笔。“史学”指史家掌握知识的多少和程度的深浅,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史家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面。“史识”是指史家的见识的高低,也就是史家的理论思维能力、水平和思想见解。“史德”是指史家应有的史学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等。在中国史学史上,关注并论述史家修养的问题有悠久的历史。孔子便十分重视史学修养,他强调史家应“书法不隐”,并作为
3、“良史”的标准,以后的史家大体以此为准则。但是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明确和系统论述史学修养的是唐代刘知几提出的史学“三长”论,他说:“史才须有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其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篇,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至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根梢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他的思想初步奠定中国传统史学史家修养论的基础。以后的史家,不断继承和发展刘氏的理论。清代的章学诚是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刘氏“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史德”,即“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4、史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这样就构成了史学“四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近代史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史学修养也有阐述,只是把史德放在首位。此后,中国现代各派史家对此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其中,马克思主义史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蓬勃发展,并在中国的史坛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史坛上,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的史家,著书立说,蔚为大观。他左传宣公二年M.列传第五十二.刘子玄.旧唐书(标点本二十五史)卷一百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623.章学诚.史德.文史通义第三卷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
5、版,1988:63.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们有良好的史学修养,对史学修养也多有论述。但是,目前把他们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系统和明确地来研究他们有关史家修养思想的著述还不多见。目前的相关研究,基本是对他们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及实践的某些方面进行研究,不是很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也不够。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张文生论李大钊的史才,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主要从李大钊的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个方面论述李大钊的史才;孙功论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主要从什么是历史:“活的历史”与“死的历史”,史家何为:“实在的事实”与“历史的事实
6、”,什么是历史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史学何用:“脚踏实地的人生观”与“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四方面论述李大钊的史学思想;薛其林、钟声试论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文章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和宣传、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来论述李大钊的史学研究方法;韩一德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周九香郭沫若的史料学,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主要说明他在史料学上有很大的贡献;黄烈郭老治史的创造精神,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蔡美彪范老论学四则,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均收载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彭明板凳须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记范
7、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0期,主要论述范文澜的治学精神,史学家要坐冷板凳;卞孝萱范文澜先生的治学为人,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文章主要涉及了关于学习理论、掌握史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和治学方法等;王学典德才学识兼备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第1期;张传玺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许强高德卓识,学者楷模读侯外庐韧的追求,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文章主要从高尚的史德和卓越的史识来阐述;薛莹老一辈历史学的风范;陈瑞云吕振羽史德的启示,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主要论述了他坚持历史真实、不受利诱,不为执倾、
8、著述求实求真,一丝不苟、公开坦率地进行自我批评,坚持学术民主与学术争鸣的史德。由此可见,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研究他们的史家修养,而不是主要集中在研究他们论史家修养。2引言相关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张文生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文章从李大钊的历史论、史学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对李大钊史学思想进行研究;周艺郭沫若史学思想中儿个问题的探讨兼与国内外一些研究意见的商榷(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4月硕士论文)主要内容有郭沫若史学生涯、郭沫若史学思想介评、郭沫若治史的主要特点及反思中的思考;刘敏论翦伯赞的史料学思想(兰州大学2007年5月硕士论文),论文对翦伯赞
9、的史料搜集的方法思想作了阐述;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1月博士论文),对李大钊、郭沫若和侯外庐的学术研究方法有所涉及。此外,一些史学思想专著也论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史学修养思想,如,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主要内容是论述他们的史学生涯、史学思想、史学成就与地位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等方面;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书中对李大钊、郭沫若、翦伯赞和范文澜的有关史学思想作了论述;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对李大钊和郭沫若思想有所涉及等等。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家修养的思想虽有一定研究
10、,某些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没有从史学群体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他们的史家修养论及基本特征。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的研究并不平衡,一些研究往往局限于他们论史家修养的某个方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学、识、德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但是,以才,学、识、德来衡量和评判史家的史学修养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衡量标准和体系。所以,本论文仍然以“史学四长”为标准来概括和研究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等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家有关史家修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家修养以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为代表一、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如何收集和整理史料以从事历史研究,史学工
11、作者和研究者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应运用什么方法,史学著述的撰著与表述等进行了许多论述。这些问题,大体是属于传统史学所说的“史才”范畴,是史学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史家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和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关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历史研究要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进而探究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现历史的规律,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特别重视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如,李大钊指出“史料是指一切历史记录,它包括卷帙、册案、图表、典籍、报章、学人著作等,都为研究史学之资料耳”,郭沫若说,“
12、史料,正象炊事员不能没有柴米油盐一样,又说,“若是没有材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还说,“研究历史当然要有史料。马克思主张尽可能地占有大量资料r也说明资料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在他们看来,搜集和整理史料是史学研究者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他们对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做过大量的阐述,从中可以反映他们的“史才观”。关于史家如何收集与整理史料,李大钊指出,“就实际发生的事件,一一寻究其证据,以明人事发展进化的真相,是历史的研究的特色”,史学家“宜勤求关于现在发生之史实,载之纪录,勿使散佚,为后世存留较为详确之史料”。他认为史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即通过“整理那粗生的材料,最
13、后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汇集史料,进而为精细之研究”。因为,史料是过去的史学工作者的记载,而研究者可能是带着感情参钊若若若钊钊钊大沫沫沫大大大李郭郭郭李李李清代通史序.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5.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6.侈靡篇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5.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3.清代通史序.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26,689.马克思的中国民
14、族革命观.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52.王著货币论书后.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4.4一、论治史的方法与撰述技艺与的,所以与历史事实之间往往会有所出入,可能是有些粗糙,有些不够严谨,因而要对史料进行选择和加工。史学家必须具有史料的搜集、选择和整理能力,才能为接下来的历史研究提供可能。郭沫若认为,研究历史的过程就是搜集和分析史料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他说:“任何研究,首先是占有尽可能接触的材料,其次是具体分析,其次是得出结论。只要是认真能够实事求是地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工作。”史家搜集占有史料之后的工作就是对史料加以整理
15、分析,这是研究历史的第二步。这就要求史学家在那些众多繁杂的史料中分清楚那些是主次,因为在史料中,有重要的、也有次要的,也有无关紧要的,判明史料价值的大小是史学研究者的一个基本能力。对于史料的鉴别和使用,郭沫若要求史学工作者要以批判的态度来处理,“书本上有固然好,但不要过于轻信,书本上没有固然不好,但也不要过于武断”。他还指出,处理材料的态度应当谨严,不要从假设出发,而是要从占有广泛的资料出发。他认为:“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那种作风,是值不得欢迎的;如果是大胆假设,大心求证那就更值不得欢迎了。”范文澜强调史学工作者要有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史学工作者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做资料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或比做研究工作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