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318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的沉沦与转型讲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第1讲晚清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晚清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拐点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社会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中国从主权完整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动;先进中国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不断向西方学习。具体表现如下: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从一政治上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思想文化上面

2、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一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平等条约体系”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其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动近代化。1.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遵守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一、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1 .具体表现政治上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内政局:中央集权削弱;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湘淮系)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革命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是民主革命的先声。社会阶层: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无产阶

4、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大量经济特权,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清廷被迫转向开放;“理藩”外交受到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思想上: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 .社会各阶层对变局的反应清政府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态度:抵御外来侵略,“师夷长技以制

5、夷”,向西方学习。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地主阶级洋务派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农民阶级态度:发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也是由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5)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态度: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外了解加深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2)过程(3)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2)过程(3)影响3.对近代列强侵华的综合认识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

6、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1)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2)地域从发动者看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欧洲两侧转移的变化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惭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胜利从列强侵华的影响和世界范围看(1)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2)对中国而言,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4、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o夷夏观开始向近代民

7、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本末观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义利虽然仍提倡“义”,但对“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人才观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触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三、太平天国运动四、19世纪70年代后的边疆新危机1、中英烟台条约1876.9,英国扩大了领事裁判权,打开西南门户,增开口岸2、新疆建省,1884年11月,清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3、中法战争,1885年,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

8、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经济一、洋务运动1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经济匕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也,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一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

9、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工企业,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主要内容:一是兴办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技术学堂(如上海机器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这一时期派遣的留学生是去欧洲和美国,学习军事和科学技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洋务教育,特点是“变器不变道”,未触动封建制度本身,科举制仍被保留,出现新式学堂与科举并存的局面。但通过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

10、在封建教育制度的链条上打开了一个缺口。2 .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缺乏统一规划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表面上积极扶植洋务派,实际上是要以此为手段,巩固并扩大其在华特权,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二、多角度诠释中国的近代化1 .表现经济上: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均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

11、、官商合办等方式,基本上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特征;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政治上产生了近代买办阶层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的“朝贡外交”观念,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总理衙门的设立成为我国近代外交的起点。这一时期外交近代化是在仓促、被动中开始的,并伴有半殖民地特征;遭到国内顽固派等守旧势力与落后思想的阻挠。思想上: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这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

12、提出了学习西方制度、发展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等早期维新思想,为后来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教育上: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教育的开始,其办学目的是培养实用性人才,教学内容增添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这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军事上: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清军开始装备近代武器;以后又创办近代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2 .特点模式上:与西方相比,中国近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模式,起步晚,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下的被动反应。内容上:从经济工业化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民办的过程领导上:政府是近代化的主导者,近代化主要是自上而下进行,民间(民族资产阶级)

13、处在辅助和从属地位,由于力量弱小,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目的上: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开始就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三、从社会转型视角看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1、变化生产模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生产力的质鸦片战争后,自腐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内外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被少,这些虽

14、市场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工商业政策经历了由抑制到放宽限制幅鼓励的演变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凄实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市场化,即经济近代化。3、评价:近代中国经济是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而发展的.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MT117M4.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解体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近代生产方式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资

15、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同时又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思想文化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 .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 .表现第一次高潮: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