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428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陆羽佚文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陆羽佚文考陆羽(733803年),字鸿渐,号桑芭翁,又号东冈子,性嗜茶,世人尊称为“茶圣”,一生著作颇丰,但完整流传下来的,仅茶经陆文学自传惠山寺记僧怀素传四篇,诗仅会稽东小山六羡歌,其他如与皎然、颜真卿、耿漳等人联句,大抵也可算作完整之列。还有一些存段存句的诗文,如论徐颜二家书天竺灵隐二寺记杼山记玩月诗等,前人均有考证,在此不予讨论。本文考证的陆羽佚文重点在于:一是虽存于历史文献之中,却非存于陆羽名下,让陆羽失去著作权的作品;二是存于方志之中而未被其他历史文献收录,给广泛传播带来极大限制的作品。摘要:通过对几部武夷山志的研究,结合张绍冲佑宫碑、乐史太平寰宇记武夷山条、张君房云笈七签载陆羽武夷

2、山记一节、祝穆方舆胜览武夷山条等史料,认为今人所编全宋文载在祝穆名下的武夷山记一文,实为陆羽所撰;载在颜鲁公文集的吴兴地记一文,经结合数部湖州府志及其他史料研究,认为系陆羽所撰吴兴图经;另在研读苏州府、县、乡镇志中,发现陆羽不曾见于其他历史文献的诗一首。此考或可为全唐文全唐诗纠谬、补遗。关键词:陆羽;祝穆;颜鲁公;武夷山记;图经一、陆羽武夷山记考陆羽武夷山记,拙作陆羽游历浙南闽北考(农业考古2018年第5期第164页)一文曾作过一般性考证,今在原考基础上予以详考,以期最大程度还原陆羽武夷山记一文原貌。宋初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云:“武夷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八里。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陆鸿渐有

3、记。”南唐人张绍在所著武夷山冲佑宫碑日陆鸿渐记:昔有神人,自称武夷君,日”吾为此境地官”,因以名焉2。这一记载,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记载陆羽武夷山记部分内容的文献。张绍,南唐书无传,卷三称其为光州刺史3,全唐文仅存该文一篇,文前也仅介绍其为南唐人,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名贤下载“张绍御史大夫尝作冲佑观铭”6,可见,张绍当时应是戴御史大夫官衔到武夷山。张绍既作武夷山冲佑宫碑,当然有必要对武夷山及冲佑宫进行一定了解,其中关于陆鸿渐记的内容即有可能来自冲佑宫。按陆羽游历途中多宿宫观寺庙揣测,陆羽游历武夷山很有可能借宿于冲佑宫(天宝殿)。宋人张君房在云笈七签的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中日:太子文学陆鸿渐,撰武

4、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坐。乃命鼓师张安凌槌鼓(木槌也),赵元胡拍副鼓,刘小禽坎苓鼓,曾少童摆兆鼓,高知满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板师何凤儿抚节板。次命弦师董娇娘弹箜篌,谢英妃抚掌离(草篥),吕阿香戛圆腹(琵琶),管师黄次姑噪悲才栗(革篥),秀琰鸣洞箫,小娥运居巢(笙也),金师罗妙容挥撩钛(铜钱也)。口日日乃命行酒,须臾酒至,云酒无谢,又命行酒。乃令歌师彭令昭人间可哀之曲,其词曰:天上人间,会合疏稀。日落西山兮,夕鸟归飞。百年一晌兮

5、,志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3。张君房,字允方,北宋初人,其在云笈七签序中说:“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并续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各千余卷,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铃次之,仅能成藏,都卢四千五百六十五卷且题曰:大宋天宫宝藏因兹探讨,遂就编联,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总为百二十卷,事仅万条。”3透过这段序文,我们大体可以得到这样几条信息:一是陆羽武夷山记一文,应是随着建州的道书降到张君房案头的;二是大宋天宫宝藏有可能全文录入了陆羽武夷山记,云笈七签只是撮取了其中描写道家

6、盛会的部分,只可惜大宋天宫宝藏一书也失传了。因此,陆羽武夷山记全文已难得确考,然考祝穆方舆胜览一书,于建宁府武夷山条载古记云:“昔有神降于山,自称武夷君,后人因名曰武夷。又云:“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秦时号为圣姥,众仙立为皇太圣母。”又:“天台山玄虚老君、华真仙师,遣第七子属仁乘云驾鹤,游历此山,铃叙地仙,今称控鹤仙人是也。”又云:“昔有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刘景、顾思远、白石先生、马鸣生,并胡氏、李氏、二鱼氏,三姓女子四人,凡十二人,同诣此山求道,偕谒魏王。值魏王祭仙祈雨,湛等献诗,仙人甚喜,乃遣何凤儿往天台山取仙籍,回归探视,具载魏王子骞怀张湛一行,先于上筵饮酒过

7、度,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方得换骨归天。时仙人既见此籍,各有姓名,因语魏王等至八百年后,可斫取黄心木为函,于小藏岩中冲化。迄今存焉。”从祝穆这段文字中几个“又云”看,应为摘引。紧接着幔亭峰条又载古记云: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致酒肴会乡人于幔亭峰上。初招男女二千余人,如期而往,乃见山径平坦,虹梁架空,体轻心喜,不觉其倦。至山顶,有幔亭彩屋,玲珑映隐,前后左右可数百间。就幔亭北壁中间设一宝床,谓之太极玉皇座,北壁西厦设一宝床,谓之太姥魏真人座;北壁东厦设一宝床,谓之武夷君座;悉施红云烟、紫霞褥。初,乡人至幔亭外,闻击鼓声。少顷,空中有呼乡人为曾孙,男由东序、女由西序进。既而闻赞者云

8、:汝等曾孙可拜。又闻赞者云:命鼓师张安陵打引鼓,赵元奇拍副鼓,刘小禽坎铃鼓,曾少重摆兆鼓,乔智满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板师何凤儿拊节板。于是东屋奏宾云左仙之曲。次命弦师董娇娘弹坎篌,谢英妃抚长琴,吕荷香戛圆鼓(琵琶),管师黄次姑噪悲像(隼篥),秀淡鸣洞箫,朱小娥运居巢(笙),金师罗妙容挥钛(铜钱)。于是西屋奏宾云右仙之曲。行酒进食,百味珍奇,皆非世俗之所有。乃令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词日:天上人间兮合会疏稀,日落西山兮夕鸟归飞。百年一饷兮志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歌罢,彩云四合,环琪车马之音亘空而至。又闻赞顾山顶,寂无一物,但葱翠峭拔如初耳。乡人感幸,因相与立祠于山下

9、,号同亭云。”4者云:曾孙可再拜而别。既下山,风雨暴至,虹桥飞断,祝穆方舆胜览建宁府武夷山条及其下幔亭峰条均言”古记云,那么说明这些文字为前人所撰无疑,前考张绍、乐史与张君房载陆羽武夷山记,下面就结合这些史料,逐一进行比对分析。首先,我们把四人关于武夷山称谓的来历作个比对:张绍武夷山冲佑宫碑引陆羽武夷山记云:昔有神人,自称武夷君,日”吾为此境地官”,因以名焉。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陆鸿渐有记。张君房云笈七签载陆羽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祝穆方舆胜览称古记云:昔有神降于山,自称武夷君,后人因名曰武夷。很明显,张君房是为撮取道家盛会精华,对武夷山名称由来进行了极简写,乐

10、史较张君房略微详细些,张绍与祝穆关于武夷山称谓的表述高度一致,但从张绍、张君房均言“地官”一说来看,张绍的表述更为完整。其次,我们把张君房于云笈七签载陆羽武夷山记文字与古记文字进行比对,发现张君房所载与祝穆所载中加着重号(见前)部分,其中的角色人物、故事情节、文字表述高度一致,根据张君房“掇云笈七部之英”一说,张君房载在云笈七签中的陆羽武夷山记,即为祝穆云古记中的一部分无疑。再次,祝穆方舆胜览建宁府武夷山条下前后载古记,从行文看,前古记是武夷之名的来历及道家盛会的背景总述,后古记则具体、生动、传奇地描写了幔亭峰的道家活动盛况,两古记人物前后传承,故事情节一脉相承,递进关系明显,又在建宁府武夷山

11、同一条下,均以古记予以引录,当来源于同一篇文章,否则祝穆一定会有所区别。据此认为,前后古记为一篇文章的拆分引用,结合前考,确认前后古记即武夷山记一文。此外,陆羽游历中撰写游记又是一大偏好,曾撰有惠山寺记天竺灵隐二寺记杼山记等。武夷山记一文对道家盛会绘声绘色的描写,与陆羽小时曾为“伶正之师”,具备一定的音乐和乐器知识不无关系,更有可能是观看了一场演出,这从演奏的乐器可得到佐证,如文中“琵琶”“铜镀”“箪篥”,均为汉以后传入内地的乐器,不可能是对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盛会活动的追记。据此揣测,陆羽当观看了号称第十六洞天一一武夷山冲佑宫领衔组织的、每年一次的道家盛会,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夷

12、山记。陆羽游历武夷山撰写武夷山记,至张绍撰冲佑宫碑已过去170年左右,张绍所见到的武夷山记写本当比此后的要完好,其摘引可信度最高,可惜文字量最少,至张君房编纂大宋天宫宝藏时已过去232年,张君房署武夷山记为陆羽所撰,可知张君房所见写本还属可见首尾的完整本。而祝穆以古记称,当与祝穆出生更晚有关。“祝穆字和父,建宁府崇安县人对地志编写的爱好,曾促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到处搜集古今记序诗文,与夫稗官小说之类。”4由此看来,祝穆应从武夷山冲佑宫获得了部分古文献资料,在撰方舆胜览时不载武夷山记撰人姓名,想必不会是祝穆有意隐去,当是首尾已漫滤不可识读的缘故致其只能以“古记云”云。及至削夺陆羽著作权而署在祝穆名

13、下,乃始于明代衷仲儒。明崇祯年间,衷仲儒纂辑武夷山志,于卷十六摘引方舆胜览中建宁府幔亭峰条下1400余字,冠以“武夷山记,(宋)祝穆50但这部志书的武夷总叙日”武夷山在抚掌崇南三十里陆鸿渐以为昔有神人,自称武夷君来降此山,因以为名。”这与南唐张绍武夷山冲佑宫碑中言武夷山陆鸿渐有记的表述是一致的,说明衷仲儒是看了张绍一文全本的,为何不结合祝穆言”古记”之说加以考证,而是把著作权归于祝穆名下?且在其后又只收录张绍武夷山冲佑宫碑后面的铭文,衷仲儒的这些作为颇让人费解。再至清乾隆年间,董天工撰武夷山志,依前志删削幔亭峰条下“古记云”以外部分后予以辑录6,今人曾枣庄、刘琳主编的全宋文一书,据此载于祝穆名

14、下7,实属舛误。虽然考知祝穆所称古记即为陆羽武夷山记一文,但又并非全貌。若要还原陆羽武夷山记一文,还有待进行必要的甄别与勘订。前考陆羽观看了武夷山的一场道家盛会,并撰写了武夷山记一文,所记剧中人物(角色)为传说中的仙人,所使用的乐器有些又非秦时所有,说明祝穆录为“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的空前盛会,在后来延续上千年时间里,冲佑宫始终把“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这一传说中的空前盛会作为缘起,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传承并发展地在幔亭峰举行一场道家盛会。既然冲佑宫每于八月十五日在幔亭峰的道家盛会,是从传说中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的道家盛会而来,那么在时间概念的表述上,既不会是“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又不会是“每于八月十五日”,应该是既包含神话传说,又包含每年的实际盛会的一个时间概念表述,而张君房乃撮其精要,缩写时只取了“每于八月十五日”一说,再因祝穆在抄录时,可能因原本已漫滤难以识读,也不排除漏掉一二字的可能,故录成了“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因此,窃以为,结合张君房、祝穆二人所载,加一“自”字,整句为“(自)秦始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