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十四五人才强市战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泉市十四五人才强市战略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二。二一年十月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激活创新驱动转型的强大引擎1(一)发展回顾1(二)发展形势4(三)指导思想6(四)基本原则6(五)主要目标7二、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TO(一)实施“512”引才引智计划10(二)实施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1(三)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开发计划13(四)实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3三、聚焦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14(一)实施技能人才培育计划14(二)实施名师、名医、文艺人才培育计划17(三)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计划18四、聚焦企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素质企业家人才队伍21(一)实施优秀企
2、业家培育计划21(二)实施阳泉籍企业家“贴心行动”22(三)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3五、聚焦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4(一)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24(二)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计划25六、加强全市人才平台和载体建设,推动以一流平台吸引一流团队、一流人才26(一)全面深化省校合作基地建设26(二)构建开发区人才集聚平台27(三)构建“双创”人才集聚平台28(四)构建“双阳”人才融合平台29七、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创新机制、创优环境引才育才用才29(一)完善人才服务机制29(二)完善人才引用机制30(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31(四
3、)完善人才评价机制32(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32八、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33(一)完善人才工作责任机制33(二)优化多元化人才投入政策34(三)强化人才政策落实监督评估34阳泉市“十四五”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为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后备人才,根据阳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2023年-2025年。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激活创新驱动转型的强大引擎“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
4、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按照阳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优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发展回顾各类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党政人才7949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6万名;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才7.9万名;农村实用人才2.88万名,其中专业技能型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占到73
5、%;社会工作人才535名;高技能人才4.94万名。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初步构建。制定“1+X”市级人才政策体系,全市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出台中共阳泉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和政策壁垒,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出台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同步细化配套政策,初步形成11个人才配套办法,完善对各类人才、团队的补贴和奖励政策。下放事业单位招聘权限,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展义务教育
6、教师交流,支持鼓励事业单位在岗在编人员兼职创新和离岗创业,取消外来人口落户限制,人才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以市“人才激励二十条”及其配套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进办法,全市初步形成了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四梁八柱”人才政策架构,为人才的选用育留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持续夯实。截止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32家发展到98家,数量实现倍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市级专利试点企业65家。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
7、术中心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众创空间20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1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智能物联网研究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联盟1家。全市各类孵化创业平台服务面积17.3万平米,管理人员272人,入驻企业(团队)620家(个),吸引就业人数4317人,成立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持续提升。人才引进合作取得重要突破。围绕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高
8、质量发展的科学领域,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打造集聚人才的有效“磁场”。助推骨干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一批人才和科研团队,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引进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中国电子阳泉信创+数字经济产业园。华阳集团(原阳煤集团)发挥“头羊”效应,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5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集团作战格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孵化器联盟和科技创新创业学院。中国信通院智能物联网(阳泉)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全市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深化与C9高
9、校的合作交流,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培养、项目联合攻关、共建科研基地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吸引各类科技资源在阳泉加快集聚。激发本地院校潜能,启动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打造产学研合作“地方军”,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综合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认真落实山西省“人才新政12条”、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为人才营造稳定良好的工作生活“舒适圈”。紧紧抓住环境聚才、成长培养、生活保障这些关键点,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需求。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障,加大人才发展财政专项投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
10、才投入机制,全市五个县(区)、市直学校义务教育教师年均工资近年来均高于当地公务员年均工资。建设阳泉企业三支人才队伍数据库、重点产业人才数据库,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同步配套相应的人才开发和培训经费,突出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特色人才工程品牌,营造敬才爱才重才用才氛围,积极参与“三晋英才”支持计划、“第五届拔尖人才”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四名”人才评选活动,大力选树表彰名医、名师、名匠、名家。强化人才服务,全市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家,其中公共服务机构7家、经营性服务机构6家,初步形成由县(区)以上政府设立的综合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共同组成的
11、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环境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强动力,国际形势的新变革对人才竞争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新使命。从国内环境看,未来五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全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省奋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踵出一条新路,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新要求。从阳泉自身看,未来五年,我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任务,围绕“五大定
12、位”,实施“十大战略”,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高质量推进,人才发展迎来了更大的新舞台、更多的新机遇。在准确把握战略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市人才发展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人才发展面临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受地域限制和经济体量的影响,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层级相对较低,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不足,导致我市一些好的人才政策面临“无人可享”的问题;高水平科研资源严重匮乏,全市高等院校仅有“一本两专”,且没有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点专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与其他市相比相对不足;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专业技术
13、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产业技术人才占比少,基层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导致产业发展亟需的人才供应不足;人才机制仍然不健全,人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人才流动不畅,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选拔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引进轻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考评体系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尚需优化,合力推进人才发展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
14、、省政府部署要求和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四)基本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
15、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坚持“六新”引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放眼全球、对标国际,集聚培育一批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人才,畅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再到经济强的传导链条,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贴近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围绕人才集聚、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环节,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主导作用,以市场化方法统筹体制内外的人才工作,实现人才工作方法的优化升级。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在创新中打造发展
16、新引擎,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创新,大力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五)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布局不断优化,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初步建成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创新创业活跃的人才高地,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319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以上,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素质实现大幅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0%以上,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