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案例全集(doc 7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案例全集(doc 77页).docx(6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企业管理案例全集(doc77页)(一)背景调查一招聘不应忽略的最后一关公司是位于西安的一定计算机销售公司,过去一年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运作得当,业务量蒸蒸H上,但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一年内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令他极为难堪。1999年8月,业务员T与代理商XF公司签定了一笔货款为100万的供货合同,货物发出后迟迟不见货款返还,年底公司派人上门催款,发现XF公司人去楼空.1公司感受不妙,报告北京总公司,总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支付货款。法官与律师几次到西安调查取证,由于XF公司已经逃遁,无功而返。鉴于缺乏被告主体,民事诉讼难以进行下去,1X公司又赔上一笔诉讼费用。由于T是
2、经手人,其工作失误为公司造成巨额缺失,2000年初1公司将其辞退。后来1公司律师在工商局查阅代理商XF公司的注册资料时发现,业务员T原先是XF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如今,1公司意识到这是起有预谋的诈骗案,一场普通的经济纠纷演变为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1公司遂向公安局报案。经立案侦察,将T与作案同伙抓获,追回了部分货款。审讯中发现T普经犯有前科,因盗窃被拘留过10天。案件终结后,人们纷纷指责人力资源部引狼入室,人力资源部经理压力很大。偏偏祸不单行,2000年又发生几起假文凭案,人力资源部在整理档案地发现几名员工的文凭可疑,经向学校查实,他们的文凭果然为假,公司领导层震怒,当即决定予以辞退。但公司为他们
3、已经花了很多培训费用,且他们对公司的许多商业秘密已经掌握,以后是否还会给公司捅出烦恼只有天明白,更是让人力资源部经理担心。人们不仅要问,这些作假的信息与违法记录为什么没有在上岗前得到?否则,就能够避免他们上岗,也就不可能有许多遗憾了。现在来看,1公司的招聘流程中还缺少一个环节背景调查。与大多数企业样,1公司的招聘流程是:信息公布-资料筛选-面试-笔试-体验五个环节,人力资源部把背景调查这最后一关忽略了。尽管在核查文凭时有所收获,开除了作假员工,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背景调查的目的是获得求职者更全面的信息与打假,进行背景调查有几个关键环节要把握住,一是何时进行调查,二是调查内容的设计,三是
4、调查如何操作。为何进行背景调查上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了一些表面问题,从深层意义来看,由于人才在市场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特长等要求水涨船高,求职者面临极大压力,被迫在求职时时对自己进行包装,求职书越做越精美,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事实上水分很大。那些文凭低、工作经验不足的选手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纷纷弄虚作假,致使假文凭、假职称证书到处泛滥。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持假文凭者已达60万人,相当于90年代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求职者在工作经验方面往往夸大事实上,甚至杜撰简历,把做过周化妆品直销的经历放大为具有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把出纳经历发挥为熟
5、悉财务部运作,以满足应聘职位的要求。据美国一项资料显示,有3000万人曾经由于伪造简历被录用。在伪劣假冒产品重灾区的我国,这一数字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防假于未然,背景调查是拒假于门外的有利武器,放弃背景调查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基本的免疫力。背景调查的时机背景调查最好安排在面试结束后与上岗前的间隙,如今,大部分不合格人选已经被淘汰,对淘汰人员自然没有的时候行调查的意义。剩下的佼佼者数量已经很少,进行背景调查的工作量相对少一些,同时根据几次面试的结果,结他们介绍的资料已经熟悉掌握,如今调查,在调查项目设计时更有针对性。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安排上岗,以免在上岗后再调查出问题,令公司与人力资源部进退两难
6、。背景调查内容设计背景调查内容应以简明、有用为原则,内容简明是为了操纵背景调查的工作量,降低调查成本,缩短调查时间,以免延误上岗时间而使用人部门人力吃紧,影响业务开展,再者,优秀人才往往几家公司线相争夺,长时间的调查是给竞争对手制造机会。内容有用指调查的项目务必与工作岗位需求高度有关,避免查非所用,用者未查。调查的内容能够分为两类,一是通用项目如毕业学位的真实性、任职资格证书的有效性,二是与职位说明书要求有关的工作经验、技能与业绩,不必面面俱到。背景调查如何进行背景调查能够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选择一家具有良好声誉的咨询公司,提出需要调查的项目与时限要求即可。假如工作量较小,也能够由人力资源部操作
7、,建议根据调查内容把目标部门分为3类,分头进行调查。一是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在该部门查阅应聘者的教育情况,能够得到最真实可靠的信息、,真假李逵即可分辨,持假文凭者如今就现原形。二是历任雇佣公司。从雇主那里原则上能够熟悉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与能力,但雇主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识别,有的雇主为防止优秀员工被挖走,而有意低调评价手下干将,以打消竞争对手的挖人意图。第三是档案管理部门。通常而言,从原始档案里能够得到比较系统、原始的资料。目前,档案的保管部门是国有单位的人事部门与人才交流中心,按照规定,他们对档案的传递有一套严格保密手续,因此,档案的真实性比较可靠,而员工手中自带的档案参考价值就大打折
8、扣。但目前人才中心保管的档案存在资料更新不及时的普遍缺陷,员工在流淌期间的资料往往得不到补充,完整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国有单位人事部门对自己员工的资料补充较好,每年的考评结果都会入档。但源于国有单位的应聘者往往不愿意让单位明白跳槽的动机,在新单位决定录用之前不愿与原单位摊牌,怀有很多实际的顾虑,在背景调查时一定要考虑应聘者的心理压力,如何与其人事部门联系需要一定的技巧与艺术O(二)走入误区的绩效管理丫公司是一家国内知名的黄金生产企业,成立于1974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现,有职工1.3万人。公司2001年转制成为股份制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公司自身
9、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不正规,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表达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公司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少现代的激励、考核措施。公司的高层领导也意识到这些问题,陆续邀请了几家咨询服务机构来为企业把脉,制定公司的中长期进展战略,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进行组织机构重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大力气转变以往的“人才上不去,庸才下不未”的状况,在公司内部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采取记分制绩效考核手段,基于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集团内部人员流淌机制,建立了套人力资源考核与管理体系。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老总却遇到许多困扰,大致能够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1 .年初
10、的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做得很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雷卢大,雨点小”,各部门的考核者乐于充当好好先生,应付了事,大大有悖于绩效考核的初衷;2 .在考核过程中,公司员工缺少参与的积极性,抵触情绪很强,很多员工甚至质疑:是否绩效考核就是通过反复地填表、交表来挑员工的毛病:3 .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反映,考核的过程繁琐,耽搁正常的工作时间,推行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得不到高层的足够支持而阻力重重;4 .另外,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大多数员工关于考核的结果都心怀不满,怨声四起,同事的关系也往往因考核而变得紧张,不利于公司的日常工作开展。分析:在研究了公司的进展背景与现行的人力资源考评体系之后,笔者认为
11、这些问题之因此存在,抛开公司经营体制处于转制磨合期的原因之外,更直接的原因在于该企业在绩效考核问题上走进了误区。误区一: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的行为与产出的管理,它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下,在强化人本思想与可操作性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进展目标为根据,通过定期的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与产出做客观、公正、综合的评价。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对绩效管理前期工作的总结与评价,远非绩效管理的全部,单单盯住绩效考核,而不顾及绩效管理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僵化地把员工钉在绩效考核上面,仅仅用几张表给员工的个人奉献盖棺定论,难免有失偏颇,也偏离了实施绩效管理的初衷,依然
12、改变不了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局面。科学的绩效管理都是把“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作为推行绩效考核的前提,结合公司总体进展目标与员工的个人进展意愿确定考核的内容与目标,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在与员工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推行绩效考评计划;客观看待考评结果,淡化绩效考核的加薪晋级导向,更多地把它当作激励员工的手段与引导员工自我进展的根据。误区二:重考核,轻沟通绩效管理是一个员工与管理者双向沟通的动态过程。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含设定绩效目标、记录员工的绩效表现、期终绩效考评、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等内容。简单表述为:计划、执行、考核、反馈四个部分(如下图1所示)。这四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
13、开来。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是个企业绩效考核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企业科学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不管设计多完美的考核制度都无法顺利推行于缺少沟通的团队,更况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本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绩效管理制度。适当的沟通能够及时排除管理过程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同时也能提高被考核者的参与积极性,减少考核过程中的阻力,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进行。在执行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与反馈,让被考核者熟悉考核的目标、执行状况、考核结果等,被考核者也乐于提供资源支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信心与斗志,也使各被考核者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相一
14、致、企业内各个部1门长短期目标协调平衡进展。如此一来,绩效考核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促进沟通与能力提高的多赢过程。误区三:实施主体角色错位企业内多数人甚至包含一些高层管理者都认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情况,由人力资源部来做是天经地义的。高层管理者只对绩效管理作原则性的指示,剩下的工作全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情况了。这实际是对绩效管理中角色分配上的认识误区。诚然,人力资源部门关于绩效管理的实施负有无可替代的责任,但不是所有的情况都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做。首先,公司高层是所有绩效管理活动得以顺利推行的中坚,没有他们的倡导、支持与努力,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可能事倍功
15、半、甚至半途而废。此外,企业内所有员工对之的参与程度也对绩效考核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用电气(中国)的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往往都会主动申请做一个360度考核,熟悉自身的优缺点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定自己下一步学习、完善与进展的方向。没有被考核者的这种全身心地参与,绩效考核很有可能蜕变成一场“警察与小偷的博弈”,科学的绩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误区四: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奖惩手段在很多人心中都有意无意地把绩效考核与奖惩划上等号,认为绩效考核就是淘汰、惩处不合格的员工,升迁、奖励优秀的员工。这样想也不无道理,毕竟对员工进行优、良、中、差的评定结果应该有物质形式上的表达,但绩效考核体系不应该单
16、纯为了奖惩员工而设立与存在,它应当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的推进器。武断地把绩效考核等同于一种奖惩手段也是陷入了绩效管理认识上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在实践中,绩效考核应该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转向每个人的个人自我进展诊断,变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对立关系为互助伙伴关系,考核的目的应该更多地定位为企业与员工多方受益、共同进展。关于企业而言,绩效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能够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提升整体业绩,关于员工来说,绩效管理营造出了一种枳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通过绩效考核,使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对自身的进展方向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更多的进展机会与更大的进展业绩。误区五:公平的考核者能够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公司大多数的考核者认为只要绩效管理中的考核体系设计合理,执行过程不徇私舞弊,就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合理、公正,事实上这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的一种过度迷信,也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认识误区。在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