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近年来农业生产经营中逐渐兴起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量也越来越多。为深入了解该项工作在基层推进情况,我们对此做了专项调研并形成报告如下。一、总体情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街道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8年左右,当时各村庄大力发展温室油桃,部分村庄的绿化树育苗也初具规模,几个蛋鸡专业村产能提高,需要向市场推销产品,一家一户不可能负担外出推销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农户联合推销、经营的模式自发出现,虽然当
2、时没办工商登记手续,也没有名字,但是这就是后来农业合作社的雏形,为周边村庄油桃、育苗两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后来几年,随着一些种植户的自发合并,以及部分养殖场规模的扩大,种养大户不断涌现,成为街道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开始关注,上级要求各村庄都必须成立农业合作社,农业局农广校也开始重视对新型农业经型主体的培训,之前主要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开始加大了对合作社、农场主、农村经理人等群体的培训力度,每年都要组织人员进行省、市、县级的专题培训,近几
3、年来,我街道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二百多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三十多人次。这些人都是农村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二、存在的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年来,农业合作社基本都是群众自发组织,2017年后,虽然上级要求各村庄必须成立合作社,但是,村庄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大部分是为了交差,没有真正的从村庄发展需要出发,成立之后也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据调查,当时成立的合作社,现在三分之二以上处于空壳、停摆状态。2、经营模式落后。现在的合作社大部分是家族式管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只是口头约定,运营模式简单随意,财务往来没有账目,岗位职责设置混乱,达不到现代化企业管
4、理要求,制约了后续的发展壮大。3、技术力量不足。经营主体的成长,市场竞争力的增加,关键还是要看技术的支持。现在的合作社在生产环节缺少新技术的支持,大部分还是靠传统经验和个人自学。农广校的培训因为时间短、针对性差,技术推广效果不明显。某学员说: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都很好,但是,因为是面向全体学员设置的,讲的经营管理方面内容多,技术方面的内容少,尤其是关于葡萄种植的更少。虽然学到了知识,但是总觉得不解渴。4、土地政策制约。经营主体的壮大总是伴随着对土地的需求,但是,现在土地已经成了一些种养大户发展的瓶颈。因为土地流转的困难、限养及环保政策的要求等,使得土地需求成了一个大难题。某肉牛场,原来只有几亩地,
5、随着规模扩大,周围街坊的土地也被或租或买建成了牛圈,现在再往外扩张不行了,一个是再往外就成其他村的地了,另外,这些地都是基本农田,上级也不允许建设。这两年没少东奔西跑找地点,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养殖规模也就固定在两年前的水平,没再发展。三、工作建议1、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培育的重视力度。改进对这项工作的考核方式,从对数量的考核向对运营质量的考核转变,培育一批有生命力的农业合作社,真正为农业经营提供动力。2、加强引导,提升现有合作社的管理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等方式,从建章立制、规范经营模式入手,带领他们走向正规化、现代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增强合作社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改进培训方式。建议培训服务下沉,增加技术下基层的次数,增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壮大乡镇、街道层次的技术人员队伍,扩大基层技术培训的覆盖面。4、土地政策支持。建议提供更灵活的土地政策,最好由政府出面,流转出成方连片的土地,划出专门的养殖区、特色种植区,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解决了土地难题,就是为他们打开了高速发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