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3(1)《原理》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3(1)《原理》导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要点绪论1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规律的学说。”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
2、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
3、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
4、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论证,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
5、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自然
6、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多样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教材23页)4 .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相对静止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的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
7、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d、
8、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6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8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9、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
10、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木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10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
11、熟的,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1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12 .质、量、度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12、,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13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14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13、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5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6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分析与综合: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抽象与具体: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17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
14、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8 .六种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现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
15、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创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
16、性。3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4 .实践的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5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