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docx(4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重庆市渝北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重庆市渝北区科学技术局2023年7月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1(一)“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回顾11 .发展成效12 .存在的短板4(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51 .发展机遇52 .面临挑战5二、“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8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主要任务10(一)创新平台提升计划101 .提升科技园区创新策源能力112 .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123 .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科创基地154 .建设一批先进科研机构155 .建立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
2、176 .打造一批孵化能力强的双创平台17(二)科技企业成长计划19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92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3 .实施“标准、专利战略204 .巩固科技企业成长链条21(三)产业技术攻关计划221 .开展大数据软件产业技术攻关222 .开展智能终端产业技术攻关233 .开展汽车摩托车产业技术攻关254 .开展生命健康产业技术攻关265 .开展乡村振兴农业技术攻关276 .开展现代服务业产业技术攻关287 .开展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攻关30(四)研发投入稳增计划321 .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全覆盖322 .拓宽研发投入渠道333 .构建研发服务体系33(五)科技人才引育计
3、划341 .加快引育科技创新人才342 .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和服务体系36(六)科技成果转化计划371 .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市场382 .建立科技成果收益共享机制383 .加快科技成果区内转化应用39(七)科技金融融合计划401 .壮大科技创投基金规模412 .拓展科技担保基金功能413 .完善科技企业保险服务424 .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42(八)科技服务创新计划431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432 .强化区域协同创新453 .浓厚创新创业氛围46四、“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保障措施47(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47(二)构建要素保障机制48(三)强化考评监督机制48“十四五”时期(20
4、23至2025年),是渝北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期,科学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对于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特制订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回顾1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渝北区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简称“R&D投入,下同)占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比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实现大幅增长,第一年(2016年)就超额实现五年规划目标任务。“国
5、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通过科技部复审并获优秀等次。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区域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位列全市38个区县第一*,创新创业指数连续15个季度位列全市第一。以上这些,为“十四五”时期渝北区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表口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川仁Ad2015年I2023年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基础)2023年(目标)完成情况2016年2023年1R&D投入占GDP比重(%)2.533.53.654.08其中2016年为全市第二位,2017-2019年均为全市第位。*数据截止2019年度,2023年度还未公布。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件
6、)8.31010.223.56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若干政策(通称“创新52条”)等支持政策,累计撬动全社会R&D投入268.86亿元,2019年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4.08%,是全市1.99%的2.1倍;出台重庆市渝北区科技计划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有效落实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建成了在全市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种子、天使、风险、担保”四大科技基金,共30.73亿元(占全市11%);与市科技局共同打造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开展“知名创投机构渝北行”“临空杯”“农创杯”等品牌活动,做到周周有路演、月月有活动。图1“十三五末重庆主城九区年度研发投
7、入情况(单位:亿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在全市率先开展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试点,建成独立法人研发机构32家,其中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2家(占全市29.7%、35.3%,均居全市第一);培育市级、国家级研发平台66家、2家,总数达到219家、10家(均居全市第一);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290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0家、高成长性企业101家(占全市11%,11%,17%,均居全市第一);分别建成市级、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6家,建成市级、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家、2家;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71人,其中入选为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4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个,全社会研发人员达
8、到19156人。现有院土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47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4个。图3“十三五”末重庆主城九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单位: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组织实施国家、市、区科研项目412项(市级以上156项),登记科技成果378件,获得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基金奖共计120项(占全市21.16%)o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6项(占全市19.6%),孵化重庆OTC科创板挂牌科技型企业58家(占全市13%)o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19件增至3966件(占全市的11.6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3件增至23.56件,增加200%以上。图4“十三五”末重庆主城九区有效发明专利
9、数(单位:件)2.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区内除西南政法大学等文科类院校外,几乎没有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及国家大院大所同时高水平创新人才等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严重缺乏,基础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自主研发能力还不强,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还不多。区域协同、军民融合、产学研协同开展不够,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协同攻关的支撑性不足,协同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服务机构培育不足,企业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升。镇街、园区科技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基层科技管理力量薄弱。创新开放水平还不高,科技合作、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异地转化等还需持续用力。(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10、1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体系,为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国家到地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的实施,科技与经济将深度融合,为渝北区科技创新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全市“一区两群”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将更有利于促进区县间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渝北区深入实施“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农村“双十万工程”,发展潜能逐步释放,尤其在5G、大数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为未来科技发
11、展奠定了基础。2.面临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加剧科技领域的竞争,尤其是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国际间科技合作不确定性持续增大。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的压力给产业创新升级带来了负面影响。重庆科技呈现西向发展的趋势、各区县加速聚集创新资源,渝北区面临优势减弱、科技资源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随着升级版”重庆高新区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等战略相继实施,如何处理好区域间既竞争又协同的关系,成为渝北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渝北区科技创新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渝北应当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
12、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明确科技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推动科技的自立自强,实现科技创新的跃升发展。二、“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
13、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持续建设创新生态圈为抓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农村“双十万工程”发展,强化人才、资本、平台、项目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协同创新引领区、创新策源地,为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贡献,为推动渝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点定位重点突破。紧扣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充分用好渝北特殊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创新平台优势、良好生态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抢占科技
14、创新制高点。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选择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为主攻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以局部突破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区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规模优势,加快“政产学研金用”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牵头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重要的创新发源地。坚持协同创新引领发展。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强化协同创新战略思维,以“创新”为主题、以“协同”为路径,以“引领”为目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产学研协
15、同、军民协同、区域协同,加快构建一体化创新新格局。坚持双轮驱动整体提升。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作用,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持续优化激励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政策,深化科技产权制度、科技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创新生态圈的整体效能。(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质量大幅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主要指标走在全市前列,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协同创新引领区核心功能基本形成,成为全市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的重要板块,成为更多科技成果诞生地、创新重要策源地和成果应用首选地。创新资源高效集聚。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引导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资源有效聚集。到2025年,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IOOO家以上,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0家以上,其中新型高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