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2388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考点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乡土中国考点复习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大学。先后任职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等。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以及晚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著作。【第一章乡土本色】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士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模式。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迁鲤整(

2、安土重迁),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上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交往也疏少,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于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其孤立与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聚村而居。原因如下: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不会距离过分远;水利等公共工程上合作的需要;安全防卫(人兽鬼)的需要;兄弟均等继承,使人口在同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累积起来。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村落内的人们彼此蟀,构成了拥有独特习俗和生活方式、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得到一种不逾规矩的自由。主要观点:1、中国基层社会是

3、乡土社会。2、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人口相对固定。3、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聚居社群(村落)为单位,形成了富于地方性的生活圈子。4、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信任和规矩不来自社会契约,而是自熟悉中产生。5.在社会学中常把社会分成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一种是礼俗社会,即没有目的,只是因为生长在一起而发生的,是有机的团结;一种是法理社会,即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绕会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第二章文字下乡】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它是间接的说话,不能与当时当地的时局相配合,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不仅文字如此,

4、包括说话,(费孝通在文中把语言简要地分为说话和文字),也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乡下人是熟人中长大,乡下人可以面对面直接接触,可以用声气、足声、气味等来辨认人。所以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多余,连说话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每个生活团体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存在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行话),因而在乡土社会中,表情、动作等象征原料相比于声音是更为直接的会意。最后提出,文字作为现代化的工具,有“下乡”之必要,但文字下乡的推广,需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主要观点:1、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的。2、文字

5、下乡受到空间的阻隔。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们直接接触,有比较完善的语言,文字是多余的。3、乡土社会中,语言和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象征体系,而且其本身是有缺陷的。4、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谭。【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士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时间的阻碍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论及

6、今昔之隔,一个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本身很狭窄。至于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世代黏着),人在熟人和熟地儿长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帮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在这种社会里,只靠说话,而不依赖于文字和书籍,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第四章差序格局】这篇的讨论对象,不限于乡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西洋社会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中国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

7、的中心,是一个富可阻逸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所以,费孝通说,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条理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而已。注意,在这

8、一点,西洋的国家也是如此,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这是西洋团体格局下的群己界限的一个例外。主要观点:1、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捆,几捆束成一挑,这就像西洋社会的团便提局,每个人对团体的关系相同。2、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而形成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就像我们中国乡村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3、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中,团体格局的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差序格局里的家庭界限是模糊的,可伸缩的。4、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推出去。

9、地缘关系也如此,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有感触,就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5、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6、在差序格局的这种富于伸缩的网络里,以“己”为中心,是自我主义,不是个人主义。自我主义是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个人主义是讲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作者通过西洋社会与乡土社会不同社会格局下道德体系的对比,突出展现了差序格局中道德观念的特点O)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形成是建筑在团体对个人的嗤罩.关系这一基础之上的,来源于宗教观念,与追求平等、权利的宪法观念、公务观念一脉相承:一方面,人与人需互相尊权利、平等;另一方面,团

10、体代理者不得专用权力,需公平、公正地保证个人的权利。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有很多与前者相反的特点。在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而构成的社会范围(差序格局)中,道德要素是用以维持一根根私人联系的,如亲属和朋友间,分别以孝悌、忠信相配。传统道德体系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网念,没存一个不分差序的兼爱,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一切的普适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能拿出什么标准来。主要观点:1、在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2、在团体格局中,道德建

11、立在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宗教是团体的象征,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是支持他们行为规范的力量,个人在神前平等,神对每个人公道。3、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一条路径是亲属、亲子、同胞,讲究“孝悌”,一条路径是朋友,讲究“忠信”。4、差序格局中,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也不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的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中没有。像“忠君”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5、乡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第六章家族】家

12、庭在人类学中被定义为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以生育儿女为主要功能,是暂时性的社群。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以生儿育女为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不限于亲子,可以沿父系单系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即“小家族”,家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经营着诸多事宜。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决定。在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是个长期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事业社群求效率、讲纪律的特点,排斥夫妇之间的私情。不光是性别,不同的年

13、龄组之间,也保持着较大的距离。在这种社会圜局中,中国人养成了在感情上矜持和保留的性格,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家庭社群中的结果。主要观点:1、家族是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其结构,生育是其功能。2、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由事业的大小决定的。3、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根据需要沿父系差序路线向外扩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夫妻是配轴,讲求纪律,排斥感情。而在西方,家庭是团体性社群,主轴是夫妻,是横向的。4、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等于家庭。【第七章男女有别】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即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

14、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性别之分。浮士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追求生活经验(生命意义)的创造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男女有别,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在心理上也是隔离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男女有别,是为了避免男女间感情激动而引发社会不稳定。(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在乡土社会里,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同性恋和自恋程度发育得不浅。主要观点:1、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是了解。所谓了

15、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乡土社会中的文化模式是阿波罗式的,是有秩序的,稳定的;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是浮士德式的,冲突是其存在的基础。2、乡村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3、家族是乡土社会里的一个事业社群,必须维持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第八章礼治秩序】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但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的社会,是依靠“礼洽(人治)维持秩序的社会,礼的内涵无关慈善、文明、文质彬彬,而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

16、的,礼的维持则依靠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文化也是一种传统。礼的推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府,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按着仪式做的,它也是可以杀人的。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礼治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为前提,所以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主要观点:1、乡土社会是“礼治”或“人治”社会。2、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法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3、礼无需外在权力,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人服礼是主动的;法是从外限制人的。4、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5、任何社会都有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