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创新工作室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模创新工作室经验材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立足职教发展理念打造“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多功能平台XX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XX年,工作室带头人XX现任XX市职业中学校长,曾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全市十佳校长等荣誉。XX劳模创新工作室秉承“专业专注、严谨敬业、创新传承”的工匠精神,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不断深化职教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该工作室共有7名成员,其中专任教师X人,研究生X人,双师型教师X人,中学高级教师X人。近年来,他们以全面普及幼儿学前教育、服务辖区特定人群为目标,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训I、社会服务等工作,20XX年申报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研究”被评为市级一般课题,现正在申报自治区级课题。一、创新深入基层,服务社区
2、百姓“李老师,孩子刚上幼儿园,可以学习舞蹈了吗?”“老师,我家的孩子爱挑食怎么办啊?”“老师,孩子不太习惯上幼儿园怎么办?”每次进社区服务,都会遇到不少家长咨询孩子学习、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工作室团长李XX和成员们耐心地讲解,并把目前孩子存在的问题、今后应该如何去做,给家长做了详细解答。多年来,工作室老师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XX市各个幼儿园内,他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儿童学前教育、艺术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向家长普及育儿知识,消除认知误区,帮助儿童和家庭养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了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增进课题的研发,在团队建设方面工作室坚持以劳模带头人为关键点,由XX市职业
3、中学幼儿保育专业负责人担任工作室团队负责人;以固定场所为落脚点,完善创新工作基地;以管理制度为根本点,约束和规范创新工作;以创新项目为切入点,定期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以团队成果为支撑点,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二、创新培训模式,推广创新成果作为创新工作室领头人的XX,抓创新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成果的推广。XX确定了人才培养“三步走”的策略,一步是强化工作室自身成员素质提升,建立起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化队伍;第二步是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平台,输送幼儿保育专业人才;第三步是为幼儿园待业及就业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本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是多方位完善制度激励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注
4、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奖励制度、创新成果转化制度、督导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才培养。多形式创新学习激活队员技能。通过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创新研讨、攻关克难等技术活动,运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激活队员技能。多渠道开展项目激发团队合力。工作室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工作问题为目标,通过各渠道申报相关项目,推荐工作室中相关专业骨干作为项目承担人,带领团队共同以项目化为依托促进工作室创新工作的开展、锻炼工作室成员的综合能力。20XX年,李XX荣获市级专业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23年,工作室团队集体参加中职学校教学能力大赛,荣获三等奖。二是与学校专业教育互促共赢
5、。创新工作室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并通过工作室搭建社区服务实践平台,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就业本领。20XX年至今,共计向高职及本科院校输送幼儿保育毕业生近220名,部分毕业生已经在XX市各幼儿园上岗。三是为社会培训贡献力量。作为XX市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创新工作室坚持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职工培训,积极做好社会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的作用。自成立以来,工作室每年均利用线上线下开展幼儿保育培训,20XX年至今通过参加培训获得幼儿保育资格证书的有近300人;2019年3月,XX市职业中学被教育部批准成立1+
6、X幼儿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认证试点学校,现已打造成立幼儿保育实训室5个,为在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关培训及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同时,工作室积极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活动,为有意向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群众开展培训,为乡村振兴输入活力。三、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未来规划两年的研究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保持创新活力,工作室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新思路。一是筹备创建幼儿特色实践科普教育站,并以此为基地,注重探索创新科普模式,以多元化模式满足幼儿日益丰富的需求。所有课程的设置、实践项目的安排、参观活动的穿插,都紧扣幼儿健康主题,涵盖互动讲堂、特色实践、团体辅导、关爱特殊群体、职业体验、健康夏令营等模块,拒绝说教式的空洞方式,拒绝灌输式的传统模式,巧妙地将参观与实践、学习与娱乐、互动与体验、团体与个体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科学探索和实践科普中正确认识成长历程,轻松面对困难、困扰,让幼儿真正“玩有所学、学有所乐:二是计划开展在园儿童生长发育项目,形成幼儿保育工作室、幼儿园、妇幼保健院三级网络的完整服务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式和身边式科普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内容、优化形式、满足需求,主动前往学校、托幼园所、社区进行科普服务,促使医院、社区、园所、学校、家长形成促进儿童健康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