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4399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言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和人为诱发而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我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地质环境复杂,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已成为我省四大灾害之一,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今后5到15年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问题将日益增多。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生态环

2、境安全、维护社会政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期限:基准年2000年;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3年。一、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是我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除地面沉降属缓变性地质灾害外,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自1991年开展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以来至2000年,

3、不包括工程建设和采掘中诱发的地质灾害,我省共发生大于100方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1300余处,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仅19962000年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219人死亡,损毁大批房屋、农田和交通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十数亿元以上。滑坡。滑坡是我省地质灾害最主要灾种。截至2000年,全省共发生大小滑坡979处,规模以小型为主,类型以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次之。土质滑坡较集中分布于浙南、浙东南火山碎屑岩分布区;岩质滑坡主要分布于浙西北沉积岩分布区和新昌、噪州、宁海等县(市)玄武岩台地区。人为作用和汛期强降水是我省滑坡的主要原因,强降水期是滑坡的高发期。滑坡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突发性地质灾

4、害所造成经济损失的80%。1990年9月平阳县山外村滑坡,总方量117万方,造成5人死亡,14人重伤,100余人轻伤,毁房1073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I1OO万元。崩塌。崩塌是我省造成人员伤亡较大的灾种之一,主要发生在公路、铁路沿线陡坡,矿山边坡和自然斜坡的陡崖,以岩体崩塌为主。由于崩塌的突发性,难于防范,常造成惨重伤亡。全省共发生崩塌162处,小于100方的崩塌则时有发生。1995年10月青田县海口镇毛库村附近330国道边坡发生1200方崩塌体,压毁大客车一辆,造成37人死亡。泥石流。泥石流是我省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火山碎屑岩分布的深切狭窄沟谷、坡降较大的山区。全省共发生泥石流82处

5、,基本上属小中型泥石流。强降雨或暴雨是泥石流多发时段,对人民生命财产常造成重大损害。1998年6月景宁县毛洋乡新建洋村5.5万方泥石流造成23人死亡,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地面塌陷。开采(或疏干)岩溶水而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浙西北覆盖型碳酸盐岩分布区,共发生41处;由于矿山坑采而引起的非岩溶地面塌陷或地面下沉,共发生35处。地面塌陷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我省平原区过量抽取深层孔隙承压水后引起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奉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到2000年,嘉兴市区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达828毫米,大于50毫米沉降面积已超过

6、4500平方公里,目前还在继续扩展;宁波市区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达469毫米,沉降面积约175平方公里,目前地面沉降虽趋于缓和,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温黄平原路桥一金清、温岭横峰-石粘一联树一带地面沉降已相当严重,是继嘉兴、宁波之后又一严重沉降地区;温瑞平原乐清市天成乡一带,地面沉降迹象也已相当明显。地面沉降导致防洪排涝和城市排水工程排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重、水准点高程失真、可耕地面积缩小以及桥梁净空减小通航能力下降等。地面沉降已造成数十亿元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和建设。(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自1990年贯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以来,我省地质灾害调查

7、及防治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逐步深入。90年代以来,全省开展了山区地质灾害调查,编写了全省和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报告及地质灾害分布图,对地质灾害多发县(市、区),逐步开展了深入到行政(自然)村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完成了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提交了浙江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初步查明了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建立了省和部分市、县二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

8、度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地面沉降监测网初具规模,群测群防工作得到了重视。从80年代起开展了宁波市、嘉兴市地面沉降监测,监测控制面积到2000年分别扩大为200平方公里和3500平方公里;在宁波建立了一组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初步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库。通过较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抗灾防灾意识;对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在临灾预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一定成效。由部、省、地方共同出资,对严重威胁人民

9、生命财产安全的永嘉瓯北镇屿塘山滑坡和淳安威坪镇道鹰山滑坡进行了治理;金温铁路在完成全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沿线地质灾害治理已全面实施;上(虞)三(门)线高速公路对建设中发现的滑坡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对庆元县竹坪、张村、东阳市千祥镇五度山、宁海县越溪乡南庄村等几十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地质灾害勘查,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繁重。全省地质灾害分布和危害程度有待查清。虽然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已进行了多年,但多以小比例尺面上调查和应急调查为主,深入到行政(自然)村的系统调查需要进一步展开。全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

10、作有待深入。近80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急待治理。浙北平原城镇地下水开采量虽有所控制,但乡、村开采量却有增无减,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和沉降范围还在不断增大和扩展。浙东沿海平原按目前地下水位开采状况和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地面沉降还在加剧发展。特别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的继续展开,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除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外,尚无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性的管理条例和保障法规实施的规章性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由于

11、经费严重不足,大量隐患点得不到勘查与治理,仍在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还不够完整,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地质灾害监测仅停留在地面沉降监测,且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监测网控制面积及精度均不够。对其它地质灾害的监测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我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尚处于基本数据库建设阶段,未建立起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不能提供动态查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设计、治理工作大幅度增加,无论在地质灾害研究评价上,还是在勘查、治理、监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应用和推广方面,现

12、有勘查防治技术和技术人员数量、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的精神,从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止地质环境恶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为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地质环境。(二)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的复杂性,决定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

13、减灾防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协调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区资源开发、下山脱贫及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重点抓好地质灾害多发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及规划工作,优先安排重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到近期与长远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治理结合。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应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治理地质灾害,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体系,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

14、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规划目标1、2001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总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查清我省地质灾害分布现状与危害程度,建立并逐步完?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努力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严??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明显降低。2、到2005年的近期目标一一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市、县(市、区)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一

15、一全面完成我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清我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形成原因、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等;完成市级及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一一逐步开展山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覆盖到我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行政村,对已经勘查或治理的灾害点以群专结合监测为主。平原区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城市和区域监测网、监测控制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一一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市、区)3个,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点、段10-12处;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3处。一一逐步完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建设用

16、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一建成相对完善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全省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0%得到基本治理和避让,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成功率达到30%,地面沉降得到有效的控制,开采中心平均沉降速率小于20mma,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降低,与“九五”时期相比,人员伤亡减少50%。3、到2010年中期目标一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市、县(市、区)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一一建立完善的市级及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完善和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县、点(段)和区建设,开展对大城市、中心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一一建立以山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网为主导的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