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悟.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感想过去,我在阅读教育学著作时总有一种感觉,认为书中的理论太过完美,不够接地气,对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建议。但今年寒假,当我有幸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时,却彻底改变了曾经那样武断的想法,也让我觉得读教育著作不再是无聊的事儿。这本书,作者用亲切的笔触,轻松的话语,讲述着一个个故事,震撼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作者用真实生动的案例揭示出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它不仅解开了许多存在我心中的疑惑,还将会援助我解决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书中的第五条建议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看到这
2、个题目后,我发觉自己根本没看懂。抽象的学生?那是什么样的学生?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第一遍阅读,读后我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公平对待每个孩子。我想如果要求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提20桶水,那就是不公平的。我又认真阅读了几遍,还上网查了“抽象一词的含义,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这时我才发觉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除了有跟其他孩子一样的共同的特征以外,还会有他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那就是他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全部的学生都抽象成某一类学生去对
3、待。当然,他们的个性在学习领域就表现在“智力的不同o我信任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同一位老师在同一间教室里教书,同学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课,但学习成绩却是“天地之差”,在同一个班级里,有些学生不用费力儿就能学得很好,而另一些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旧学得很差”。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的差异也会反映在智力上。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苏霍姆林斯基使用了儿童提水的形象比喻来说明这一点。他说:“比方提水,一个孩子担了5桶水就已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可以提20桶水。要求微小的孩子提20桶水,会使他们过于劳累而受内伤。我们都了解,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和力量是存在不同的,如果强迫弱者必须携
4、带和强者同样多的水,结果定会适得其反。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有差异的存在,所以不难理解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结果。面对这种差异,我们不能在教学中“一视同仁,要“个别对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质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特别性。同时,这种特别性也意味着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内容中所具有的认知根底、感情打算、学习能力的倾向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相同内容的学习速度、掌握其所需的时间及所需要的援助都会有所不同。如果老师安排作业时,对待全部的同学都是一个尺度就必定造成
5、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由此,我想到了学校的教务处要求各学科教师“分层作业,原因也是基于此吧!学校要求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分层安排作业,采取灵敏多变的方法,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局时,要分开层次,不使用相同的操作方法去对待全部的学生。并在课上和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作业,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敢于去做,中等学生努力能做,优秀学生够做,甚至要给这些学生一些不能独立解答的难题,让他们之间可以合作起来攻克一道难题,也可以给出他们一点提示或指点,用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学习是一件能做到的事情,就会对学习尽力而为,就不会产生
6、厌学的情绪。在本学期的线上教学中,我按照学校的要求采纳了分层作业的方法。同时,我仿照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举的例子,按照学生的学习效果将班级学生分为了四个层次的小组。第一组是成绩最好的同学,他们不需要任何援助就能轻而易举的解答任何习题,对于这样的学生有时应该给他们一种不能独立解答的习题,需要教师的指点和暗示。第二组是勤奋努力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出色地完成任务需要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安排的习题应该以勤劳和闷头苦干取胜。第三组学生可以不需要援助能自己解决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复杂的习题有时还是不会做。对于这样的学生安排一些中等难度的习题,同时教师注重传授学习的技巧。第四
7、组学生理解和做习题都很慢,他们一堂课能做的习题可能只有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能督促,应该安排一些难度不大的习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这些学生的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会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的改变分组,以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进步,同时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分层安排作业,我发觉学生这学期的线上学习效果出奇的好。我想,这样的分组、分层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肯定要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那么学习效果定会更加的显著。以上只是我读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想,不能尽述整本书博大精深的内容。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用简单的言语表达了教育的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我更要努力试着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提高,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