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医院疫情防护交流会议纪要24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1 医院疫情防护交流会议纪要2410.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301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分享新冠疫情防护-会议纪要Q:此轮感染是否已达高峰?未来还会有几轮感染高峰期。1I)此轮感染高峰还未到来。从12.7号开始发热门诊就诊量明显增多(且均为本地患者),平日老人就诊约为4-5人/天,现已达40-50人/天,且仍呈上升趋势。年轻人发热门诊和急诊人数现已超700人1天,为平日就诊量10倍。2)就诊量经历一段持平期或是拐点信号。3)具体未来还有几轮感染高峰,还要看病毒变异情况,目前无法确定。Q:重症和危症的诊断标准和病情表现是什么,此轮感染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约为多少?21)对老人不太友好,老人重症率超过10%以上,危症率约为10%;年轻人重症比例1%,危重症约为0.5
2、%。2)重症的3点表现:氧饱和度90以下或大幅低于日常基础值;呼吸频率较高,30次/分以上;心率增高,100次/分以上。3)危重症3条标准(满足1条即可):呼吸衰竭,上呼吸机;感染导致休克;需要进ICU抢救。危重症比例不低,目前的就诊量至少每天得有1人要上呼吸机,只因资源有限,无法满足。4)典型症状为高热、咽喉疼痛、剧烈咳嗽、多部位疼痛,且影响至肺的概率不低(目前统计为10%),即Cr肺部有阴影且较为典型。老人39度以上高热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包括精神异常、呕吐、电解质异常,基础病加重(尤其心脏病)、血糖紊乱、血压降低。5)超额死忙率约为5%(新冠为重要诱因,前期基础病较为稳定)。近期医院死亡病
3、例较多,但暂无直接死于新冠的病例,多为诱发基础病加重或并发症。Q:台湾的重症率约为千六,国内会高于台湾地区吗?3.内地老人的重症率会高于这个数,其他人群或许与台湾地区相近。Q:目前医院的资源情况如何,未来是否会发生医疗资源挤兑情况?4.1)医疗资源挤兑情况更多的是体现在医护人员感染减员上。专家组内80%感染,护士的情况更为严重,可能为气溶胶感染和医生之间交叉感染,医院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借调其他科室医生,取消休假,轻症继续上班,重症休假5-7天。2)1CU床位紧张。医院缓解措施:慢性病病床(如中医院、健康管理等)逐渐腾出收治新冠患者,将增加几百个床位,但仍较为紧张。未来将在病区中设置红色病区收治阳
4、性患者。3)重症住院较为困难。常规排队时间5h+抽血结果Ih+核酸结果3-4h+CT结果即刻=完成问诊超IOh,轻症拿药回家,重症继续等待分配床位,来不及等待的就地抢救。4)药品供应没有问题。退烧药够用,其他药品也不短缺。5)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挤兑情况或更严重。Q:为应对感染高峰来临的时候,IeU床位的紧张,是否考虑扩建?5.1CU床位紧张不是当前主要矛盾,目前医疗资源紧张仍卡在医疗人员不足上。目前老年医治部(包括各个细分科室)共有400张床位,100个呼吸机,又调增30台,目前使用率100%。ICU扩建资金和设备都没有问题,但与医护人员紧张无法短期内快速解决。医护人员两班倒非常累,需要
5、医护细致调节每一个病人的状态,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呼吸机为进口,ICU大部分其他器械为国产。Q:对于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1ovid),哪些人群更为适用,和国内的阿兹夫定相比,两种新冠口服药的异同是什么?6.1)更建议重症与危重症患者使用,年轻人没有基础病不建议囤药。医院正在采购,还未使用。2)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的药使用错误副作用较大。可能造成胃肠道、神经方面、骨髓方面、肝功能等方面的损伤。与抗细菌(抗生素)的药不同,抗生素安全性更高。3)不能称为特效药,效果不及奥司他韦对流感的治疗效果,新冠口服药具有广谱性质,国外使用后重症率和死亡率并未明显下降。
6、4)可以和退烧药一起使用。5)静丙(即免疫球蛋白)在治疗重症患者过程中会使用,提高患者免疫力效果较好。血液制品在这段时间的需求量或较大。Q:已经阳的患者还会二次感染吗?7.已感染过的人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体内有抗体免疫。Q:轻症和重症患者分别有什么后遗症?8.1)轻症患者:大部分损伤是可逆的,不排除小部分特殊人群。2)重症患者:还有待观察。可能会出现干咳,主要是由于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脱落,呼吸道神经裸露在外界刺激下,便会干咳,可用抗过敏药把呼吸道敏感性降低。嗅觉和味觉的丧失,是因为末梢神经细胞死亡,但理论上只要主神经灰质没有问题,时间长了还是能缓慢恢复。Q;第四针疫苗有必要接种吗?很多未接种疫苗的患者症状反而相对较轻,这种情况如何解释?9.1)有接种的必要。目前专家收治的较多重症患者均是未接种疫苗,因此未接种疫苗重症概率会更高。2)是否接种疫苗与感染后的症状轻重无必然联系。Q:对于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有什么建议吗?10.小孩(非婴儿)重症极少;老人重症率较高,需格外注意,加强防护,佩戴口罩,注意通风,消毒等常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