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青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共青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10月1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环境研判2一、“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2二、“十四五”发展环境研判4第二章 总体要求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思路7四、定位目标8五、空间布局11六、乡镇引导13第三章 重点任务15一、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15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任务18I前 言“十三五”时期,全市文化旅游工作在共青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鄱湖明珠、率先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工作创新举措,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文化和旅游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2、支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共青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全市文化旅游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九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共青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环境研判一、“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一)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文化馆1家,公共图书馆1家,博
3、物馆(纪念馆)1家,体育馆1家,电视台1家,“寻书”阅读驿站2个;提升改造了1处寻书城市书房;40个行政村和21个居委会基本设立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有效推进。扎实推进了文物保护工作,严格落实了文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加大了文物安全督查检查力度,认真开展了各级文物申报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等级。构建了县级非遗项目名录,举办非遗展演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场馆系列活动,开展多样化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成果喜人。新编历史剧西河戏陶母戒子,荣获中国(安庆)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非遗传统戏曲惠民演出”表彰、江西省非遗展
4、演九江市专场展演一等奖。话剧小品乡情,暂获“为了庄严的承诺”江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脱贫攻坚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品大赛二等奖,入围第三届“赣鄱群星奖”。县级媒体融合改革纵深推进。融媒体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TOP10、江西省移动新媒体综合传播力十强县(市、区)、江西省市县区政务新媒体平台示范奖、江西省市县区媒体融合十大标杆案例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在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评估中获得全省第一,并作为典型的代表受邀参加中国新媒体大会,并作经验分享。(二)旅游产业发展成就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共青城依托文旅资源优势,以打造成为鄱阳湖畔休
5、闲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富华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红色旅游为主线,构建研学体验、运动休闲、生态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共青精神”体验园、竹林人家成功创建江西3A乡村旅游点;江西生态文明展示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富华山旅游区管理处、鄱阳湖模型实验研究基地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共青城青少年国防和安全教育基地入选九江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共青城市旅游经济平稳增长,旅游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完成。全市年游客接
6、待量由2017年的85.8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166.2万人次,年均增长24.66%;旅游总收入由2017年的8.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253亿元,年均增长10.77%。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5%,逐渐成为共青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一些结构性、品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特色挖掘和展示不够,宣传形式创新创意不足,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IP;产品和业态开发深度不足,缺乏体验性和创新性,特别是缺少高端民宿业态和优秀旅游演艺项目;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整体产业链条较短,集群特色不明显,且科技含量较低
7、,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目的地建设基础较弱,且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尚未形成全域化的旅游集散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公共服务等旅游供给难以满足游客的高品质需求;文旅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特别是高端讲解、运营管理、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短缺。这些要在“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加以解决。二、“十四五”发展环境研判“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共青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旅游业不确定性愈发明显;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
8、块链等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引发旅游发展模式变革。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高品质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建设等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从省内、市内环境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赣江新区、大南昌都市圈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叠加,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并转化为旅游业发展新动能;获批昌九高铁共青城东站,建成福银高速共青南互通及连接线,开建通航机场,形成东西两大高铁站、南北两大互通的大交通格局,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共青城打开更广阔的文化旅游市场新空间。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共青城市文化旅游融合
9、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外部环境发展与内部因素制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动共青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系列论述和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共青城市委、市政府“做强产业、聚集人气、激活双创、促进统筹”的发展战略,努力建成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旅居梦想之城。二、基本原则坚
10、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植入、功能互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产业要素重组升级、产业价值延伸赋能、公共服务集成共享,形成高质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全域共享。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各行业融入文旅产业、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打造综合性、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统筹,改善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坚持绿色共享。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共青城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坚持共享发展,强化旅游惠民,实现主客共享,满足人民群众
11、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三、发展思路(一)强化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推进重点景区创建提升以富华山旅游区为核心景区,推动政策、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集聚和优化,引进重大项目,开展基建提升,形成精品旅游环线。通过重点景区提升创建,从而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业态丰富,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二)优化空间格局战略,有效组合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在“十四五”重大文旅项目的引领下,构建多层次的全域旅游产品吸引力。结合城市更新理念,加快城市休闲存量与增量的提质增效,推动城市休闲的突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青年创新创业精神与乡村开发的关联,实现乡村体验产品的突破;立足鄱阳湖生态保护开
12、发要求,推动生态度假产品的突破。引入品牌酒店、特色酒店、露营基地、精品民宿、文化主题餐厅等休闲业态,发展时尚运动、休闲度假、农旅融合等产业。(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区域市场对接推进南昌、九江、武汉等城市重点文旅资源和线路整合,实现差异互补,为区域联动奠定合作基础。探索12小时交通圈内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机制、商业模式与支撑系统,着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跨市旅游专线及风景道,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四、定位目标(一)总体定位依托共青城市打造全国教育名城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机遇,立足共青城品牌优势,突出文旅融合,谋划建设重大文旅项目、持续提升文旅产品能级、文旅服务品质和文旅品牌影响力,
13、助力共青城产业经济发展,使文旅产业成为共青城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建成以“共青精神”为核心IP,构建业态丰富、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鄱阳湖畔休闲度假基地与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旅居梦想之城。建成全国特色文化产业名县。建设以“共青精神”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主导行业突出、品牌形象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繁荣有序、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和利用的文化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华东著名旅居生活目的地。发挥红色文化旅游和共青城“双创”核心竞争力,加快景区升级、产业融合,深化全域旅游,建成集观光、休闲、体验、旅居生活于一体的多层次整体发展的旅游产业体
14、系。打造江西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地。依托共青城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优势,培育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大文旅融合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融合金名片。(二)发展目标人文共青焕发魅力和活力。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古今融合、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鲜明。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创新发展。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文化旅游中心地位显著提升。景区场馆提质增效,文旅配套要素完善,文旅产品供给有力,休闲度假优势全面彰显,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发达,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旅游交通枢纽中心、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商贸服务中心、旅游消费集聚中心、红
15、色旅游集散中心。文旅产业龙头优势日益凸显。到2025年力争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接待旅游人数突破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50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对全市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九江市前列,文旅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表1:“十四五”共青城市文旅产业经济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目标数值属性主要经济指标1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400预期性2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20预期性3旅游总收入(亿元)50预期性4旅游人均消费(元)1500预期性5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亿元)50预期性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16%预期性6文化和旅游上市企业(含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1家预期性7全市平均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次数(万次)3.5预期性经济社会综合贡献8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8%预期性9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九江市比重13%预期性文旅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推动富华山创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