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背景中感悟人性之美《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故事背景中感悟人性之美《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背景故事中感悟人性之美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摘要:“背景故事”是指与课文相关的,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对人物、情节和内容的理解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故事、写作目的和社会背景等。在语文课堂中适时适当向学生呈现背景故事,可以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感悟到人性之美。关键词:背景故事资料语文课堂一、背景分析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可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空白部分进行整合,完成逻辑思维的构建,从而促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今教参或网上的背景资料的叙述语言都比较专业,缺乏语言叙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背景资料原原本本,直接地介绍
2、给学生,甚至忽略掉背景资料与课文的联系,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老人与海鸥为例,解决如何有效呈现背景故事及利用背景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性之美。二、案例描述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了一群从北方飞到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从此,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旁,老人也像赴会一样,每天到翠湖公园喂海鸥,风雨无阻。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时,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就像在为老人守灵。课文语言明白晓畅,学生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在课堂中补充背景故事,给学生
3、进行课文内容的补白。学生通过背景故事,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进而形成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有目的地品味和审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三点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用背景故事还原生活,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余感悟到人性之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师: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
4、易认出那位老人,这一段的外貌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生:老人年纪很大,是驼着背走路的。生:老人的穿的和用的都很朴素,衣服是褪色的、布包也是褪色的,连装鸟食的塑料袋也是褪色的。师:这三个“褪色”,说明了什么?生:说明老人生活很简朴。(正当我满意于学生很快就能通过外貌描写和抓住关键词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时,一位学生却提出了疑问。)生:老人都这么老了,又那么穷,怎么还每天都去喂海鸥啊?生:而且还是走去的,每天走二十余里!师:是呢!你们知道二十里有多长吗?就跟我们崇左新城区的友谊大道这么长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哇!生:那要走多久啊!生:他不懂坐车去吗?生:他生活很贫穷,没有钱坐车。师:在作
5、者的原文中,有一段老人的生活经历,编入教材时删去了。老师就把这个背景故事告诉你们吧!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二十多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他往往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三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生很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师:听着听着,我发现好多同学的神情都变了,我相信这个故事已经
6、深深地打动了你,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他的工资本来就不多,还拿出一半给海鸥买吃的。生:一分钱坐公交车的钱也要省下来,但海鸥吃的四元五的饼干却不吝啬。生:课文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老人是多么伟大啊!对海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海鸥也都记住了老人!也把他当成了亲人!生:我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动物还会为人类守灵。师:老师从大家搜集到的资料,还了解到了老人与海鸥的真实故事,被越来越多的昆明人知晓。老人去世后,由护林局组织了自发捐款,在滇池旁塑了一尊老人与海鸥的雕像。这算是对这个善良老人的告慰。生:老师,我还有补充。我觉得这个塑像也是为了歌颂老人的心灵美。生:也是为了告诉人们,动
7、物也是有灵性的,跟人类也会有很深厚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老师也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也希望你们用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强大的人,足以去帮助更多人。生:还要去帮助海鸥,和其他动物师:课文的背后,就是一幕幕真实生活的再现,老师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在书本中找寻生活,读懂人性的真善美。三、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我没有在上课伊始就把教参中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原原本本打在课件上呈现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依据教学环节的需要适时地展示。相机引导孩子将文字的解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孩子去探索、搜集文本背后的故事,从而启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及培养积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利用背景故事突破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难点。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挖掘和整合,使之与课文有机地结合合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内涵,促进小学学生人文底蕴,是我今后会多加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