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竖屏剧的叙事及美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竖屏剧的叙事及美学研究.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竖屏剧的叙事研究竖屏剧的竖屏形式、时长短的特点,使它的叙事形式也有所不同。在杨飞的社交网络语境下竖屏剧的叙事形态中提出播放机制的更迭上,这种操作方式,是从传统的横屏变成了竖屏单手操作的形式,极大满足了在快节奏中生活的年轻群体的需要。同时播放机制的互动功能也让受众参与度增加。在此过程中,不需要改变视频播放的格式,所有的功能都会在界面上和视频同时显示,这样就可以实现一只手的操作使用,相当于“解放双手”,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叙事机制的创新,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时空具有间接跳跃性,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构建使得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故事内容并且沉浸其中。在叙事结构的重构中,突破了传统电影电视节目的整体叙
2、述结构,在每一集中,几乎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不连贯的叙述方式,使得观众可以在没有时空的约束下,随意地打开。美学范式的改变,画幅比从传统的4:3,16:9变为9:16的形式,画幅的更改可以强化叙事机制,增强故事的情感需求。在画面构图中可以发现,竖屏在横向上存在局限性,因此拉伸了纵向的长度,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性。而且竖式构图放大了画面中的细节,使得叙事呈现更加清晰,这种新的视觉效果的出现,更加引发观众的兴趣与好奇,竖屏剧所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阻挡的。杨飞是从技术手段的角度分析了竖屏剧的叙事特点,而刘韦的沉浸到间离:竖屏影像的叙事特征、审美改变及观影平权中主要从叙事特征、审美改变、观影平权等方面入手,讲述
3、了竖屏影像的尝试与改变。首先他研究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将手机横过来,是因为单手操作屏幕的简单化、竖屏影像内容的轻松化、屏影像时长的精简化,使得人们更加青睐竖屏观影。市场对竖屏领域的抢夺,也是加快垂直影像发展的一大变革。其次,在审美改变中,从横向变为竖向,突出人物形象,弱化人物关系,弱化背景,这种新的审美成为竖屏影视的审美可能性。最后他提出竖屏影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使得人和影像更平等,人们可以选择影像、对话影像,会形成一种观影平权。在这个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竖屏剧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竖屏凭借极具特色的叙事形式,以及竖屏剧在时长短、人物集中、情节跳跃的特点,吸引用户的目光,形成新的市场。文卫华、
4、林小平的竖屏视频的审美特征与创作趋向中提出竖屏视频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沉浸式审美体验、交互性审美体验的审美特征。竖屏视频的内容大多采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些题材均贴近受众的个体心理和生活体验,趋向平民化和日常化,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满足其心理需求。通过技术和注意力强化的操作方式给用户带来观看竖屏视频的沉浸式体验,近距离的手机屏幕,不但可以让画面与观众的心理联系更加紧密,还能给观众带来更加明显的视觉冲击,从而增强观众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加强与竖屏视频的交互性审美体验,纵向持握手机的方式更加方便用户表达自身的想法,极大方便了用户的交流。程前
5、、赵振宇的竖屏剧的视觉美学及其局限性研究中提出了竖屏形式带来的视觉的聚焦之美,他们认为竖屏的形式打造了在认知上的亲密感,在视觉上的封闭感以及在观看上的包围感,这三种感觉使人产生了凝视的快感,提升了视觉的使用效率;制作的拼贴之美也因为竖屏剧的时间局限而体现出来用分屏构建平行时空,在短时间内加速剧情的推进,这种分屏建构的拼贴,在竖屏形式之下重新定义;竖屏剧将短视频和电视剧进行融合,打造出一种融合之美。同时竖屏剧在选材内容和技术上也存在局限性,一些宏大的场景在竖屏中很难表现出来,后期制作上也面临着与横屏截然相反的编辑方式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作体系。陈湘妍的竖屏“微”影视的叙事表意美学中从三个方面入
6、手,首先,她提出了竖屏“微”影视通过表现范围小且纵深长的形象空间,从而逐渐改变受众常规的观看模式;其次,竖屏“微”影视解构传统的宏大叙事,以集群效应形成碎片化的日常传播;最后,竖屏“微”影视给用户们带来了互动性的操作体验和沉浸式的日常审美体验。在竖屏剧美学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用户体验的美学,用户对于竖屏的审美和竖屏剧给用户带来的视觉美学,包括之后竖屏视频的未来走向,竖屏剧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认为竖屏视频、竖屏剧通过竖屏形式的方式依托短视频平台形成碎片化的传播,加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体验。竖屏剧在场景、叙事等方面的美学价值和竖屏剧的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研究探索空间,但是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国内对于竖屏剧、竖屏视频等的研究主要在传播、审美、制作等角度,但对于竖屏喜剧进行深入的叙事策略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