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眶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眼眶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概述皮样囊肿(dermoidcyst)和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是在胚胎发育期间,小片胚胎表皮可能陷于软组织内或在眶骨的间隙内没有萎缩而是在眶周区域内产生的囊性病变。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大多发生于眼眶的题上象限。病理: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囊肿,内含黄色的脂质内容物,囊肿有薄壁。囊肿与骨缝紧密相连,周围的骨质常有硬化边缘。文献报道囊肿还可呈哑铃状,穿过蝶骨大翼进入颍窝内。在显微镜下可见囊肿壁由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囊内有片状角化蛋白,若囊壁外层有皮脂腺及毛根,称为皮样囊肿,有时囊肿内可见汗腺甚至泪腺:如果囊肿无皮肤附件结构,则称为表皮样囊肿。而
2、畸胎瘤是含有三种胚胎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平滑肌、软骨、骨、毛发、牙齿甚至血管等组织的囊性肿块,严格来讲,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应属分化较好的畸胎瘤。若囊肿发生破裂,则囊壁上皮可发生感染而被肉芽组织所替代。临床表现:常在儿童时期就引起眼球突出,在眶缘可触及肿块。影像学表现典型的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CT显示肿块为脂肪低密度影,囊肿壁与眼外肌等密度,少数皮样囊肿的内容物为实性,其密度与眼外肌密度可相等。部分病例囊肿壁有钙化。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常位于眶骨缝,可引起眶骨骨质缺损,周围骨质常有硬化边缘。由于肿块内含有脂肪成分,故肿块在MRI显示含脂肪部分在T1WI和T2WI均
3、呈高信号,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后脂肪高信号影被抑制呈低信号,不含脂肪部分则呈较长T1较长T2信号,少数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整个肿块呈均匀的较长T1较长T2信号,而且信号均匀,平扫时与血管瘤较难鉴别。增强扫描示囊肿壁轻度至中度强化而中央无强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1)位于颍上象限;(2)眶骨骨质缺损,有硬化边缘;在CT上呈脂肪低密度,MRI显示脂肪高信号,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后脂肪高信号影被抑制呈低信号;增强后囊壁轻至中度强化而中央不强化。鉴别诊断主要与泪腺肿瘤鉴别,根据典型CT表现和NIR1表现较容易鉴别。比较影像学CT能很好地显示囊肿的典型CT密度和较有特征的骨质缺损,一般能明确诊断,但少数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在CT上不是脂肪低密度而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也没有典型的骨质改变时,诊断较困难,这些在MRI上仍可显示脂肪高信号影,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后高信号被抑制呈低信号,可明确诊断。但极少数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在MRI上呈典型的较长T1较长T2信号影,平扫很难与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鉴别,此时需要增强扫描来帮助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