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全盟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3)等五个方案的通知(内党农牧组发20193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遵循新发展理念,聚焦产业兴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补链延链为主线,推动农牧业主导产业做优
2、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全盟农牧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不断夯实、优势更加突出、链条趋于完整、效益显著提升,绿色高质量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牧区创业更加活跃、就业结构更趋优化,农牧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有力支撑乡村牧区振兴。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7亿元,较2023年增长16%;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00元,较2023年增长38%O二、培育乡村牧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肉羊产业布局。重点在
3、中北部和西部地区建设“锡林郭勒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中国生态羊都”。形成以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为重点的乌珠穆沁羊产业基地;以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为重点的苏尼特羊产业基地;以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为重点的察哈尔羊产业基地;以锡林浩特市和乌拉盖管理区国有农牧场为重点的肉羊经济杂交育肥产业基地。肉牛产业布局。重点在南部旗县、沙区和主要水系流域建设优质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为主的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带;以南部旗县和阿巴嘎旗为重点,发展肉牛育肥产业。种植业布局。以南部旗县为重点,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和茯麦、燕麦产业。以太仆寺旗、多伦县
4、等地区为重点,构建冷凉蔬菜产业区。以乌拉盖管理区、锡林浩特市为重点,发挥“锡林河”以及“白音锡勒牧场”小麦粉优势,集约发展有机小麦产业。奶产业布局。以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旗市为主,加快发展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建设绿色有机奶源基地;以大中型奶牛养殖企业为主,因地制宜发展荷斯坦奶牛、娟姗牛,形成以锡林浩特市、镶黄旗、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为主的高标准高质量奶源基地。马产业布局。在东乌旗、西乌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和东苏旗开展蒙古马、锡林郭勒马保护工程,扶持建设一批中小型马奶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驼产业布局。以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为重点,统筹发展骆驼产业。饲草产业布
5、局。着力建设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锡林浩特市及阿巴嘎旗部分地区集中连片规模化天然打草场。乡村旅游产业布局。构建“一区一线两都四片区四环线九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林下经济布局。在太仆寺旗、多伦县、西乌珠穆沁旗等地区,发展林药、林禽等林地复合经营,促进林下种植、养殖、采集与景观等资源共享。(二)做优做强畜牧业主导产业。肉羊产业。稳控天然放牧肉羊存栏规模,在持续抓好保种繁育和选育提高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行经济杂交(以国有农牧场为主)、舍饲育肥和错季出栏,提升肉羊个体产值和养殖效益。到2025年,草原散养羊稳定在IOOo万只左右;建成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3
6、处(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察哈尔羊核心育种场各1处),提升重点种羊场11处、扩繁场120处、核心群1500群,形成种羊场+扩繁场+核心群“一体化”的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年供优质育成种公羊能力达到3.5万只以上;经济杂交和舍饲育肥规模达到200万只以上,年出栏加工期延长到6个月。肉牛产业。持续巩固“减羊增牛”成果,在抓好良种引进和调剂扩繁的基础上,重点补齐饲养管理、育成育肥、精深加工短板,充分挖掘增效潜力。到2025年,全盟肉牛存栏达到200万头;累计建成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2处、种牛场25处、肉牛核心群350群,完整建立肉牛核心育种场(种畜场)+扩繁场(核心群)+扩繁群(养殖户)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7、农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南部牧区以浩特为单位、北部牧区以家庭牧场为单位布局冷配区,冷配比重达到50%以上;本交区全部选用三代以上合格种公牛进行配种,二代以上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占比80%以上;支持引导农牧民合作社、养殖大户开展后备母牛、种公牛培育,育成牛培育户达到1。0个;将核心群养殖户培育成科学饲养及提高繁成率示范户,肉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肉牛育肥场达到65处,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以上。(三)着力发展高效种植业。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落实最严格耕地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
8、化”、防止“非粮化”。稳定马铃薯优势区种植面积,通过标准化生产、轮作等措施挖掘生产潜力,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型马铃薯。扩大小麦、杂粮杂豆等口粮种植面积,稳步发展油菜、胡麻及甜菜等特色油糖作物,增强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能力。以太仆寺旗、多伦县为重点,发展以“西兰花、胡萝卜、娃娃菜、小甘蓝、西芹”等优势冷凉蔬菜为主的露地标准化栽培。着力提升设施农业(蔬菜)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水肥一体、立体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2025年,全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3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冷凉蔬菜和温室大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8万亩和2万亩。(四)做精做活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传统奶制品产业。鼓励引导家庭
9、奶牛养殖户规模化经营,推动现有中小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优质奶源供给能力。鼓励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提升加工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坊。到2025年,全盟奶牛存栏达到35万头,奶产量达到65万吨;标准化示范加工坊达到200家以上。因地制宜发展马产业。以实施蒙古马保护补贴政策、建立蒙古马保种场、核心群和乌珠穆沁马家系保护为抓手,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实施蒙古马保护工程;开展产奶马、竞技马、仪仗马等新品种新品系定向培育和良种马繁育工作,提高马产业综合效益。以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10、、苏尼特左旗为重点,打造马奶奶源基地,扶持建设中小型马奶生产企业、小作坊,促进策格(马奶)产业发展。到2025年,马匹存栏稳定在20万匹以内。统筹发展骆驼产业。建设骆驼养殖基地,探索培育以乳、肉、毛加工为主的驼产业。到2025年,骆驼存栏稳定在15万头,建立苏尼特双峰驼选育保护基地2处,培育养殖专业户100户。(五)规范发展有机饲草产业。严格执行天然打草场保护管理制度,规范发展优势特色草产业,鼓励开发高密度草捆、草块、草颗粒等优质草产品,打造绿色、有机饲草品牌。到2025年,全盟天然打草场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农区坚持“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青贮玉米、青谷草、
11、青茯麦等饲草料作物及苜蓿等优良牧草的种植规模。到2025年,全盟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六)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生产线,延伸生熟肉类、高端乳品、保健食品等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充分利用绿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延伸粮食、油料、食糖、饲料、药材等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传统奶制品、策格、亚麻籽油等特色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构建全盟区域性农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畜产品分拨、包装、预冷等集配装备和分拨仓、前置仓等仓储设施建设,支持苏木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嘎查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和电商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项目,重点
12、建设一批马铃薯储窖、果蔬储藏库等设施,改善仓储运输条件,实现错峰上市,补齐全盟冷链物流短板。到2025年,全盟农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库容达到7.5万立方米。(七)积极培育乡村牧区休闲旅游业。围绕打造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辐射带动全盟乡村牧区休闲旅游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及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牧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重点培育旅游牧场、高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品牌民宿等精品化乡村旅游点,创新开发草原研学、冰雪、亲子、旅拍、体育、红色、康养等文旅产品,支持传统奶制品等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锡
13、林郭勒乡村旅游品牌。到2025年,打造国家、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到9个,新增7个,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50户。(八)探索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信息产品。鼓励苏木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服务范围。总结推广现有兽医社会化服务、牲畜冷季托管代养服务等经验做法,围绕播种施肥、配种改良、疫病防治、打草、收储、送水、剪羊毛等紧迫需求,通过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由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开展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专业化分工、服务体系充足、供需匹配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培育新型农
14、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个。优化拓展“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两微一端一门户”服务功能,提高农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广适合农村牧区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三、深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培育多元融合主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集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家庭农牧场名录管理制度,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牧场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联户经营的新型现代家庭农牧场。认真实施农牧民合作社整县推进项目,对现有农牧民合作社进行全面规范提升,清理“空壳社”,抓好示范社评定工作。组建培育一批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的全产业链,推动产加销一体化
15、经营。到2025年,各级示范家庭农牧场达到2000家,各级示范农牧民合作社达到500个,盟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0家以上,培育认定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0个以上、盟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40个以上。(二)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依托产业集群、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全价值链开发,做大做强产业融合平台。组织开展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与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引导农牧业产业集群向优势产业带集聚,向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力争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个以上,总数达到3个以上
16、;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以上,总数达到5个以上;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以上。(三)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实现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推进农牧户土地经营权入股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保底收购、托管服务、股份合作、利润返还、土地经营权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与农牧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成功的模式和做法,推进农牧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到2025年,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到88%o四、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保护利用。科学合理核定天然草地暖季适宜载畜量,持续优化和巩固畜牧业结构,着力将天然放养的牲畜规模控制在科学合理区间,确保草原生态实现自我恢复、永续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土地平整、农田防护、高效节水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