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01881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整理法律知识赔偿论劳动能力丧失及其损害.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劳动相关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肘(Xn-6-13浏览次数:5544字体大小:大中小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这里规定赔偿残废者生活补助费,就是关于公民因侵权行为丧失劳动相关能力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这个相关问题在实践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相关问题,但在理论界并不认为具有重要性,正是由于这一点,对于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进行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不多,涉及这一相关问题的若干疑难相关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对于实践中的做法,也缺少相关系统的总结。作者试图就劳动相关能力丧失及其损害赔偿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一、

2、劳动相关能力丧失损害赔偿的理论根据劳动相关能力是自然人从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是公民健康权的一项重要的人格利益,所以,当侵害健康权造成受害人劳动相关能力减少或丧失的后果时,加害人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义务。在历史上,劳动相关能力损害赔偿的理论根据有两种。一是所得丧失说。这种理论认为,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填补被害人实际所生损害,故被害人纵然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但如未发生实际损害,或受伤的与受伤后之收入并无差异,自不得请求加害人赔偿。所得丧失说于计算损害赔偿额时,系以被害人受伤前收入与受伤后之收入差额为损害额,故又称差额说。这种理论的局限是,如是无业者,于受伤前因无现

3、实收入,故纵因加害人的侵权行为以致残废,而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亦不得请求加害人赔偿。但失业者现虽无职业,但如不是伤害,则将来非无觅得职业的机会。未成年人现虽无谋生相关能力,但不得谓其将来亦无谋生相关能力。因此,这种理论仅以被害人现实收入之有无,作为得否请求赔偿之标准,显不合理。(1)在俄罗斯,对劳动相关能力的损害赔偿,原则上采取所得丧失说理论,赔偿数额以收入的差额为标准。为了避免这种理论的缺陷,又对未满15岁公民丧失劳动相关能力按照当地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金额确定赔偿数额。(2)在日本,民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从前的学说及判例采所得丧失说,现今学说及多数判例改为采用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3)我

4、和韩海东先生在侵权损害赔偿一书中,采用的也是这种理论作指导,原因是写作时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制定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着重参考的又是原苏联的民法理论。(4)在我写作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司法实务一书时,已经纠正了这个相关问题。(5)二是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这种理论认为,被害人因身体或健康受损害,以至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本身即为损害,并不限于实际所得之损失。劳动相关能力虽无如一般财物之交换价格,但透过雇佣或劳动契约方式,事实上有劳动力之买卖,工资乃其对价。故劳动相关能力实为一种相关能力资本,依个人相关能力,而有一定程度之收益行情,故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本身即为损害,至于个人实际所得额,不过为评价劳动

5、相关能力损害程度之资料而已。依此说,则被害人为未成年人、失业者、主妇等,而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亦得评定其损害,而请求加害人赔偿。(6)在英美法系,采劳动力丧失说。我国台湾的司法实务也采同一理论,例如其判解认为:身体或健康受侵害,而减少劳动相关能力者,其减少及残存劳动相关能力之价值,不能以现有之收入为准,盖现有收入每因特殊因素之存在而与实际所余劳动相关能力不能相符,现有收入高者,一旦丧失其职位,未必能自他处获得同一待遇,故所谓减少及残存劳动相关能力之价值,应以其相关能力在通常情形下可能取得之收入为标准。(7)被害人用身体健康被侵害而丧失劳动相关能力所受之损害,其金额应就被害人受侵害前之身体健

6、康状态、教育程度、专门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酌定之,不能以一时一地之工作收入为准。(8)这些意见肯定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对所得丧失说给予了批评。比较上述两种理论,谁优劣至为明显。所得丧失说虽以客观损失为依据,但既不能补偿受害人真实的损失,又难以解决失业者、无业者乃至未成年人的劳动力丧失的损害赔偿。而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尤其适宜于解决失业者、无业者、幼儿所失利益的赔偿相关问题。在我国,理论上和实务上究竟采取何种学说主张呢?首先,并不采用所得丧失说,因为民法通则第119条和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意见(试行)第146条都没有说明采用这种理论和作法。其次,是不是在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规定了

7、丧失劳动相关能力的提法,就可以认为采取的是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呢?也不是的。因为尽管司法解释规定了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相关能力的字眼,但赔偿的标准并不是丧失的劳动相关能力,而是生活补助费,因而,我国对劳动相关能力丧失的赔偿,所采理论并不是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我认为,我国立法和司法对劳动相关能力丧失损害赔偿所采理论依据,是与上述两种理论不同的第三种学说,即生活来源丧失说。首先按照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对残疾者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赔偿所依据的,并不是伤害前后劳动收入之间的差额,因而与所得丧失没有密切的关系;其次,确定受害人劳动相关能力的赔偿,基本上不考虑受害人受害之前的体能、技能、教育状态等劳动相关能力的构

8、成因素,并因此而确定所丧失劳动相关能力的价值指标,这样,也和劳动相关能力丧失所依据的标准没有任何关系。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务看来,受害人因残废而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相关能力,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受害人因此减少或丧失生活来源,所要赔偿的,正是受害人因此而减少或丧失的生活费。正因为如此,立法和司法实务才确定这种损害赔偿的合适的内容,只是生活补助费,且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将我国这种生活来源丧失同所得丧失与劳动相关能力丧失说两种理论相比,最大的优点是:(1)标准明确,极易掌握,只要按照当地居民平均生活费的标准赔偿即可。(2)对于加害人的利益保护周到,因为当地平均生活费标准一般都低

9、于个人的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只赔偿生活补助费比赔偿丧失的劳动收入或丧失的劳动相关能力的价值显然低得多。伴随其优点而来的,就是其缺点。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没有救济受害人的全部损失,使受害人在受到侵害丧失劳动相关能力以后,只能依靠赔偿的生活补助费度日,再无其他应当有的可以进行其他必要活动的经济相关能力。这对于受害人来说,无疑是悲哀的。另外,还表现在对加害人予以法律制裁的不力,这是因为赋予其承担的责任低于其造成的损失;对社会的教育、预防作用不够明显,这是对这一民事违法活动制裁不力造成的必然后果。对于我国侵害健康权的劳动相关能力损害赔偿制度做这样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造成这

10、样的相关问题,立法者主要考虑的仍然是我国经济落后,公民因收入低而经济负担相关能力不够。这样考虑相关问题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却以牺牲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在法律价值的取舍上不无相关问题。另外,中国古代立法中某些侵权制度对此也不无影响。中国古代侵权法中的赎铜入伤杀之家制和断付财产一半养赡受害人的制度,都是对受伤害致残的(如废疾、笃疾)救济方式方法,这些救济,都只考虑养赡,而不考虑劳动相关能力的损失。二、丧失劳动相关能力的损害赔偿范围丧失劳动相关能力的损害赔偿范围,各国立法一般规定三项:(1)丧失或减少劳动相关能力的损失;(2)增加生活上需要的费用;(3)精神慰抚金。德国法除规定上述合适的内容之外,

11、还在第845条规定了对失去劳务的赔偿权,它与劳动相关能力丧失的赔偿不完全一致。在我国,对劳动相关能力丧失的赔偿,只能按照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确定范围,通常认为包括:(1)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2)受害人支出的残疾用具费;(3)残疾者致残前扶养的间接受害人的扶养费。对于致残的伤害治疗所需的医疗费、误工工资、护理费等费用以及特殊治疗的医疗费,都可以按照侵害健康权的赔偿原则去确定。只有国外通行的精神慰抚金应在讨论范围之内。因而,本文着生讨论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对于残疾用具费、间接受害人的扶养费以及精神抚慰金,只作简单的探讨。(一)生活补助费赔偿关于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的赔偿,民法通则第119条只规定了一个原

12、则,没有规定计算的办法。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第146条简要地规定为:”赔偿的生活补助费,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可以参照的另一个依据,是国务院颁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第(5)项,即:”残废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各地在适用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和司法解释的时候,有不同的作法,如:1. C省高级人民法院掌握的标准是: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前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残废者有工资收入的,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可以按照收入的实际损失计算,但工资收入超过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三倍的,按三倍计算。残废者无工资收入或者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居民基本

13、生活费的,其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计算。这种办法坚持了司法解释的原则,但在具体计算上,是以工资减少计算数额的,只有在残废者无工资收入或低于当地基本生活费标准的,才按其基本生活计算。就目前来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受害人的办法,是所得丧失说的一个折衷办法。2. B市高级人民法院掌握的标准是:赔偿残废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一般不应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给付。凡残废后尚能劳动,每月均有固定收入或实际上已享受劳保待遇,以及每月收入虽不固定,但月收入不低于当地生活费标准的,不再判付生活补助费。这种掌握的标准,是最严苛的,是严格地按照生活来源丧失原则确定的方式方法,对于保护受害

14、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不利的。这种办法,有很多地方予以采用。3. A市高级人民法院采取第2种办法确定生活补助费的范围,但将“居民基本生活费改为居民平均生活费H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基本采取第2种办法,但对于有部分劳动收入不再判给生活补助费,因伤残减少收入的,可适当给予一次性补偿。这种对第二种办法采取适当改进的办法,显然使受害人谋求赔偿的地位得到了一点改善。从上述各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来看,在坚持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原则之下,都有一些不同的作法,这说明各地对此掌握得比较灵活。同时,也可以看出,有的掌握得比较严格,有的掌握得比较宽。在这样的情形下,各地司法机关应当看到我国目前实行的生活来源丧失

15、理论的不当之处,在适用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的时候,应当尽量从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出发,使受害人受到妥善的保护,使侵权行为受到应得的制裁。例如C省高级法院所制定的标准那样。我认为,在确定对丧失劳动相关能力人赔偿生活补助费的范围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相关问题:1 .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应当是指受害人原居住地,即受害时的居住地,一般指住所,有居所的,也可以指居所。居民基本生活费大体上应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作为参照,如果一个省级地区经济状况相差较大,则应以地区或市、县作为统计单位。应当注意,基本生活费不是最低生活费,应当是当地居民中等的或者平均的生活费。目前各地掌握的标准,从30元至5

16、0元不等,显然太低,不能保证受害人的基本生活。这是不正确的。例如福建省统计的居民基本生活费为每人每年1440元,每月120元,每天4元,这样的标准作为计算参数,是合适的。如果象前述C省以伤前收入作为生活补助费计算参数,则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2 .按照上述标准,赔偿时是应“补足还是全额赔偿?按照C省标准,是全额赔偿;按照B市办法,是补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当然是补足,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第项的规定,原则上也是补足,而非一律赔偿居民基本生活费的全部。按照前述所得丧失和劳动相关能力丧失的赔偿理论比,我们现行的生活来源丧失的赔偿办法本身就是过低,再严格强调补足”,是十分不合适的。我认为,司法解释中”一般应补足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应当理解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它的”一般和不低于”这意味着它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或者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在这个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