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2023医疗健康风向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文了解2023医疗健康风向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文了解2023医疗健康风向标2023-03-1119:50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的全国两会中,来自医药卫生界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IU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则共有126位。数百位医卫界人大代表、委员们主要围绕健康医疗数据、基层医疗、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中医药、医保政策、数字医疗等医药健康热点内容纷纷建言献策,这不仅代表了民心所向,还是医疗健康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这些话题都说了些什么?一、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与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3年2月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在2023年12月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
2、用的意见,提出数据要素二十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11月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明确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健康医疗数据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应用价值巨大,经济社会发展对此迫切需求,政府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健康医疗数据要素流通与共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向大会提交了加强医院诊疗和医保等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和利用”的相关提案,提出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乔杰建议,应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分析利用。政府可指定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制
3、定工作机制和流程,负责数据共享申请的审批、督促、推进等工作,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组织成立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专家咨询委员会,把握研究方向及科学性;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并定期提出研究指南,以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并监管数据共享的潜在风险。建议尽快出台健康医疗数据实施细则,明确地方数据治理的投资模式和考核标准,统一数据的格式和术语等,对患者的诊疗记录进行串联,便于分析,确保数据质量能够满足研究者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赵宏如此希冀。在他看来,临床医学的发展已步入精准医疗时代,而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则是精准医疗高质量发
4、展的必要前提。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迫在眉睫,赵宏建议,尽快制定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利益分配原则,指引数据平台监管方、运营方、使用方等多方参与者在规定范围内探索建立数据共享的收费标准、应用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方式等。一旦数据收益权责清晰,医疗健康高耸的围墙也就不攻而破,医疗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也将加快。此外,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从政策上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校、药械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健康医疗数据共享应用,构筑良好的健康医疗数据协作生态环境。二、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下沉,几乎是贯彻新医改十余年的关键词,今年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力度更甚。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
5、出以基层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驱动,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在今年工作重点上,一字千钧指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陶仪声做出提案,根据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发展不充分的状况,制定刚性政策措施,从初始端就保证资源配置到位,诸如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力度,支持长三角医疗机构深化紧密型合作,组织医疗资源发达地区和匮乏地区间结对帮扶,尤其是资源增量,保证向基层、向农村、向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到位。全国人大代表丁建宁建议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
6、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痛脑热在乡村解决的目标,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把退休的高素质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县一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培训I,提升基层医疗体系的服务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认为,补齐基层急救康复医疗短板的核心,就在于能力建设。一方面固定基层急诊科和康复科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推动人才和技术下沉;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康复医疗设备硬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队伍的康复护理水平。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张文宏,此次指出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体系能力建设。他剖析道,现在已经进入了疫情舒缓阶段,正是国家强化基层卫生体系的好机会。过往医疗体系积累
7、的经验,亦可以帮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一个更张弛有度的分级分流就诊体系如果建立,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就会更有弹性、更有韧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则将目光望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娩镇痛。在他看来,解决当下问题需要三管齐下,一是促进基层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理队伍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全国范围将分娩镇痛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独立收费;三是加大分娩镇痛和舒适生产的科普宣传力度。三、引导本土药物创新1、国产创新药处在重要转型期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的建议中表示:全球创新药加快在境内上市的步伐,对国产创新药形成了较大压力。国产
8、创新药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在这期间需要政策的继续引导和支持。据孙飘扬介绍,2015年至2023年,国产创新药批准上市数量已接近2015年之前获批数量的2倍,销售额的增幅也开始超过进口创新药。尽管如此,国产创新药占境内创新药市场份额仍不足15%,获批数量也明显少于进口创新药,差距仍然明显。为促进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孙飘扬建议,对于同靶点首家国产创新药,应在审评审批政策上给予支持:酌情加快首家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以便更早地参与创新药的国家医保谈判;进口药在境内批准上市后,同靶点适应症的首家国产创新药,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继续适用附条件批准政策。2、创新药定价需综合考虑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
9、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即使进入临床研究后成功率也只有1/10,国际上允许创新药上市后自主定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利润,让药企收回投资并一定盈利,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提交了关于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丁列明认为,创新药定价需综合考虑研发成本、医疗价值、市场规模等多个方面,研发成本不仅要看生产制造成本,还要考虑前期巨大的科研投入。因此,丁列明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
10、;对已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适当延长谈判周期,把新增适应症自动纳入报销范围,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患者受益。在使用上,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产创新药,优先采购应用,畅通进院通道,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亦提出,创新谈判药品评估体系,实施定价保护机制。对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强的创新药,特别是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药品,给予企业进入医保目录后58年的价格保护期。3、加强生物医药融资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从融资支持力度入手,建议深交所和上交所加大对创新企业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创新企业上市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及
11、再融资的支持力度,实行即报即审即发行,在上市门槛方面适当放宽,给予更多的资本政策支持。同时他提出建立国家资金主导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在重大项目、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专门融资支持。通过发展基金或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有偏好风险投资者投资,从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资本集中,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提出必须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具体来看,一是在股票发行实行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实行IP。、再融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二是支持优质生物医药企业IPO、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
12、购,合理宽松审核要求,使生物医药企业可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三是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股购买资产等方式进行有效并购,适度提升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集中度,提升龙头生物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四鼓励政府产业基金在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所得税按20%征收,促进国有及民营资本投资生物医药,推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此外,丁列明与王威东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新药入院难问题。丁列明提出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产创新药,优先采购应用,畅通进院通道,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药的价值实现。在王威东看来,需加强双通道管理机制的督导落实,另外
13、,有关医疗机构应在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后第一时间采购使用,不受医院药事会限制,医疗机构主管部门不将创新药纳入药占比考核范围。四、推动医疗器械提质创新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政策层面亦有体现,支持力度较大。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然存在供应链产能应急不足、技术储备少、关键技术卡脖子”及短期研发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支出普遍不高,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是国家医药行业的既定战略。因此,医疗器械话题今年仍是热议,多位两会代表在会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股
14、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认识到我国医疗器械创新的“先天不足起步晚、基础弱、企业创新要素储备不足、且侧重整机研发、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少等问题。针对于以上堵点,他建议加大对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协同发力,构建以领先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医等深度参与的高端医疗器械联合创新平台,加快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医疗器械创新,重点是整个产业升级。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从创新链条、制造链条等方面入手,建议更好地界定创新产品的标准和认定流程;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落地,诸如企业在科
15、研路线的制定权,科研资源的分配权,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具体分工等问题。出海,似乎已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共同选择。袁玉宇认为,目前医疗器械在国际上有几大标准体系,包括像欧盟的CE与美国的FDA等。他计划提一个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医疗器械注册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让中国的医疗器械的注册体系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得到认可与延伸,更好地帮助中国产品走向海外。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所长、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则将重点放在了医疗器械审评与普通器械的研发创新方面。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审评时限在9-12个月,明显长于FDA对于优先审评的总体审评时间6个月。史伟云认为应逐步缩短
16、审评时限;理顺与明晰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所列举的创新产品注册、优先注册、应急注册3种方式的准入条件和分类标准,不断实现审评路径差异化;加强审评部门与注册人的双向沟通机制,完善主动参与指导的方式。同时他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医疗器械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多学科融合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完善产品标准化体系等。在他看来,鼓励性政策必不可少,参照各地吸引医疗器械产业落地的奖励性政策,出台器械产品质量提高的奖励性政策。对参与研发者,在立项、审批等环节予以支持;对在普通器械研发创新中取得突破和成绩的给予奖励。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23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