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四川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制定以下工作措施。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
2、,积极探索具有乐山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总体目标全面构建以党政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全 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体现 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具体措施(-)加强课程体系建设1 .开齐上好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根据各学段课程设置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
3、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中职学校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2 .强化学科有机融合。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在语文、历史、思政等学科和德育教学中渗透劳动观念内容,在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注重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通过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劳动榜样任务进校园等活动,感受并领悟劳动光荣、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3 .分级设置课程内容
4、。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小学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小学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的态度;初中要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价值,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
5、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提升在劳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自立自强,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4 .充分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各中小学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孩子成长观和成才观,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引导孩子开展孝亲敬老爱幼劳动,与孩子一起
6、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建立家务劳动清单。保障中小学每周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学生家务劳动等情况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大讲堂”内容,引导家长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养成做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5 .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保证必要的劳动教育课时。要科学设计校内劳动项目,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任务单及学期劳动任
7、务单,明确每周校内劳动实践时间。各地每学年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或学校根据实际设立劳动周,在学年内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同时要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和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6 .切实加强校外劳动实践体验。要充分利用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加强城乡学生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
8、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岗位实践等,用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职业高中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三)提升支撑保障能力7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统筹”的原则,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全市力争建成3个可容纳2000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地按照每所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和办学条件,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以及设施、工具的配备。8 .多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
9、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兼职教师;把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评优选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兼职劳动教育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荐优秀劳动教育教师申报省级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带动一批骨干教师。9 .加强专业研究指导。各地要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以促进
10、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对劳动教育活动整合实施。研发一批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遴选一批典型案例,并积极推广和宣传。10 .多方面强化活动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中小学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教育安全保障体系。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
11、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11 .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四、实施要求12 .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党委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实施劳动
12、教育的长效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部门负责劳动教育,加强人员配备。各级各类学校要保障劳动教育时间、内容、师资的落实,确保劳动教育的组织开展。农业、经信、文旅、国资、体育、林业等部门要推动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妇联等单位要指导和推动家庭开展好劳动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和单 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保障。13 .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完善督导办法。定期开展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的督导检查;对学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劳动教育开课率
13、、劳动实践组织、劳动教学指导、保障措施等情况的督导检查。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管理或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地方、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指导、整改。14 .完善经费投入保障。统筹安排上级补助资金和市、县有关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等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场所建设、教师培训等需要。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等导向作用,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专业服务。15 .加强氛围营造。大力宣传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宣传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好做法,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推出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遴选一批示范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