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临床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消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临床优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消化科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 慢性乙型肝炎2. 功能性消化不良3. 胆囊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痛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一、诊断: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1 .肝胆湿热证临
2、床表现为胁胀脱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酒,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治法:清化湿热疫毒。方药:协定方清肝I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2 .肝郁脾虚证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脱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清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药
3、: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Jit、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3 .正虚邪留证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治法:扶正解毒。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花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附10g,郁金15g,柴胡10g,白芍20g,晒参15g,甘草6g。(二)其他疗法1 .穴位注射,通过经络学说达到保肝降酶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常用的中药制剂有黄黄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肝炎灵注射液,我科常用苦参素注射液,该药具有一定抗病毒的作用。2 .中成药:可选
4、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黄莲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3 .本院制剂的使用:在抗病毒治疗中,同时配合本院制剂健肝散,该药具有扶正解毒之效,方中黄黄、生晒参益气扶正,茵陈、苦参清热解毒,柴胡、香附、郁金、丹参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组方中的黄黄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一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注皂玳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黄茜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本研究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目前在研的省中管局课题:健肝散对拉米夫定诱发乙肝病毒YMDD变异干预作用的临
5、床研究,该研究是对健肝散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化。4 .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较重时,如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等治疗时,可选择抗病毒及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彻底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与免疫应答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与特效药,虽有核甘类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但由于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反弹、易致病毒变异等缺陷,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但令人可喜的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相关研究显示中药在降低转氨酶及胆红素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从以往的研究分析健肝散降低A1T的比率达70%,同时对机体免
6、疫功能的的调节,促进。抗原血清转换亦有一定优势,另外从临床观察来看,中药在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方面疗效明显,这一点从临床观察中得到体现,但单纯中药抗病毒的效果不明显,这在本科室的临床实际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和体现。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中医药防治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相比,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乙肝多种症状及抗HBv方面显示其优越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尚无明确分型标准;临床上单纯中药抗乙肝病毒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疗效得到肯定苦参素亦无很强的说服力;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
7、肝炎单纯中药治疗的疗效难以体现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作用,并确立其优势地位,我科拟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统一证型的基础上,寻找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在抗病毒领域的研究,重在增效、缩减疗程、减少病毒变异;初步探讨中药降低病毒变异的机理,11前省中管局在研课题即是本研究的深入,同时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开展重型肝炎及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监测与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对重症患者加大中医药介入力度,将在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
8、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暧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暧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脱痛”等病证范围。一.诊断: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
9、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1 .肝气郁结证:腕胁胀痛,痛无定处,脱闷暧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茸,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2 .湿热滞胃证:胃皖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暧气不爽,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慈孩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3
10、.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脱隙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莲、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4 .脾胃虚寒证:证见胃疑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I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黄、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二)其他疗法:1 .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
11、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2 .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3 .本院制剂:解郁复胃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对肝气郁滞证效果明显,下一步拟申报相关课题,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三.疗效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这类疾病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脑-肠轴调节障碍在动力和感知异常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其中中药治疗尤为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脏腑的功能,我科自制的中成药解郁复胃散已在临床上使
12、用多年,临床上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肝气郁滞,此时单纯西药没有太好办法,而解郁复胃散有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的作用,同时对胃下垂亦有一定作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明显,但在舒缓焦虑情绪方面与某些抗焦虑的西药还是存在差距。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独特疗效,辨证施治体现了个性化处理,为中医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舒缓患者焦虑情绪方面的具体作用不明确,不足以进行客观的疗效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
13、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加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加强药理学研究,重点是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胆囊炎(结石)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
14、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一.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1 .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下,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皖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I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苓,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 .肝郁气滞型:
15、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皖发闷。常有暧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矶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3 .其他疗法1 .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
16、价值。2 .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3 .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已形成但中药在缓解患者疼痛及减轻胆囊水肿等方面不如西药,这点在我科的临床实际中有体现。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具有独特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中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