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八章 智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八章 智远.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八章智远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述了赵襄主学习御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身心合一,一心一意,不可身心分开,三心二意。从结果来看赵襄主赛马失败的原因是身心分开,心中总想着输赢,落后想超,在前怕被超,心并不在赛马身上,所以再好的御术也不能发挥到极致。王子于期讲得很明白,比赛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在前,要么在后,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而不是关注对手。比赛中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工作生活也是一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关注点不要放在别人身上,别人的好坏影响不了自己,更不将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赵襄主犯了一个我们
2、都曾犯过的错,就是自己做不好却怪别人。赵襄主比赛输了不找自己的原因却怪王子于期没有将御术全部教完。可能王子于期真的没有全部教完,王子于期只教了御术,却没有教御德。就像医生,专业技术可能是第一,但总成不了名医,原因就是医德不够好。按王子于期的意思医术医德皆优者,才能成为名医。医德是约束和控制医术的力量,没有医德的管控,医术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医术只是手段,医德才是本质。王子于期的御马之术对于当下的社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任何职业,不仅要讲技能,更要讲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才是职业的本质,道德决定了技能的社会价值与作用。世俗教育将人由无为逆化为有为,而精神悟道是将由有为转化为无为。
3、世俗认知看重事物的表相,而不是事物本质。表相最能诱惑人,欲望从此滋生,一发不可收拾,痛苦与祸患随之而来。对表相的认知,这世俗世界的教育,对内心的认知,这精神世界的教育。韩非子讲完赵襄主故事后,接着又讲了白公胜的故事,白公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父在郑国时遭郑人杀害,其逃到吴国。公元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迎回楚国。白公胜总想攻打郑国替父报仇。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子西请求攻打郑国,子西同意但不出兵。公元前481年,晋国攻打郑国,子西率军救郑,白公胜对此很恼怒。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不久叶公打败白公胜。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楚惠王
4、恢复王位。韩非子所讲的就是白公胜政变时的事。【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J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白公胜策划政变,朝会结束后,他倒拿着马鞭,因而鞭杆上的尖针刺穿了脸颊,他连血流到地上都不觉察。郑人听到后说:“脸颊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呀!”白公胜应该是心在政变,也就没有注意到脸颊之伤,郑人的话也不过是自欺其人罢了。老子说:“人们外出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这是在说郑人,不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就瞎说一通,只看到了表相,却没有看到本质。韩非子也认为这是说思想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
5、事情,白公胜的心远在郑国,那想着眼前的脸颊之伤。白公胜一心想为父亲报仇灭郑,可子西总是做梗,才有谋划政变之心,心在那里,人就在那里,白公胜的心在灭郑上,不在自己身上,所以不在意脸颊之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公胜是为父报仇专心致至谋划政变之事,无心顾及其它。通过对白公胜故事中郑人所说的理解,韩非子认为“是以圣人无常行也J意思是因此圣人没有恒定如一的行为,或者说圣人的言行与常人不同。世人之论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是走出去多长见识,在实践中积累知识。但,老子正好相反,他认为见识越多,越容易被事物的多样性(表相)所蒙蔽,反而感知不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还是需要耐心的思考与冥想。也许,我们不容易理解圣贤的意思,但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花花世界易迷眼,空空心灵容天地。2019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