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八章 不令之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八章 不令之民.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八章不令之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始为我们讲解避世隐o他们的具体表现为见利不喜,看到利益不动心,临难不恐,面对危难不恐惧,看似一幅无私无畏的样子,实则是厌俗避世,原因有二,要么怀才不遇,怨恨于君,对朝廷不满;要么自视清高,心高气傲,不愿入世。不管是那种,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圣贤之士。韩非子列出了十二个人,他们是许由、续牙、晋伯阳、秦颠(dian)颉(Xi6)、卫侨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识、卞(bin)随、务光、伯夷、叔齐。按韩非子所言这十二个人共同的表相就是见利不动,临危不惧。表相之下是避世(避祸),遇到劳苦与屈辱都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与国家职务,不拿俸禄也不做官,
2、最后退隐山林,销声匿迹。不过从十二人之首许由的故事来看,他不是避世,而是避祸。尧成为部落首领后,听闻许由贤能,打算让位于他,许由听后逃到了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尧又让他做九州之长,许由听都不想听,还用颍水洗耳,最后死于箕山。就故事本身来看尧择贤而让,高风亮节,许由有自知自明不能胜任而拒绝。假如你是许由,当族人与长老们拥戴尧当首领,而尧却让位于你,你敢上位吗?你又能上位吗?许由是聪明人,他自知不可能,所以一再拒绝,免的引火上身。十二人中还有伯夷、叔齐一类死守礼节,既不屈从于当世君主,也不承认当时之世,宁肯吃野菜饿死于深山,也不出山入世。更有卞随、务光一类为了所谓的名节,不愿为君谋划,认为商君让位给
3、他们是在沾污他们的名声,所以宁可投河自尽也不出山入世,其实原因与许由一样。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想看待这十二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所有的看法也只是猜想。尧时代人类还处在部落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刚刚进入食物培植时代,相对于食物采集与狩猎来说已经很好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开始充分发展起来,有些善于思考与观察的人,以自然为师,较早悟道,像这十二人一样并没有那么世俗,而是遵道守理的活着。我们之所以有过多的世俗猜想,是因为我们过于世俗。终究我们还是发展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也成为了一个世俗之人。既然我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又是一个接受世俗教育的人,自然我们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这十二个人及其
4、本质。韩非子认为“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意思是:见利不动心的人,即使君主厚赏,也不能勉励他;临危不惧的人,即使君主重罚,也不能镇服他:这叫做不服从命令的人。这十二个人几乎没有人的自然特质与社会特质,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见利不动心,临危难不害怕,既无得利之心,又不重生轻死,这样的人君主怎么用奖罚的权柄来管理。君主拿天下给他,他都不要,天下可是君主之利,天下都不要那还能用什么来打动他驱使他。所以韩非子说他们是不服从命令的人。这十二人“无劝无威”的行为让君主的奖罚没有用武之地,无视天下之利,无视众生性命,君主就拿他们没有办法,至少世俗世界的办法是没有作用的,也许只有精神世界的办法才能降伏其心。但,我们自古是一个世俗社会,如果用精神世界的办法降伏他们,君主治国的思想就要从世俗转为精神,但这是有背于社会与历史的发展,也有背于我们的思想与文化。这是另一个课题,在这里不再多说。【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我们的圣贤正是看到了这种无视利益无视生命而产生的恶果“无劝无威”,才会始终教化民众重生轻死,任法非私,尊爵重禄,这是世俗世界的生存观,只有这样国家律法才会有力量基础,君主的奖罚权柄才有着力点,才能发挥治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