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53319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江苏省人口和城市化预测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场所,也是各种产业的集中地I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X城市具有密集众多的高素质人口和高密度、高层次、多种多样的非农产业,高水平且完备的建设基础、公用事业、生活服务设施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这三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仅创造出比农村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丰富得多的物质财富,而且更全面、更充分地满足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提高了人的素质,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

2、步和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备、成熟总之,城市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长点。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进程3,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具有全球性。20世纪初全球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6%,到1996年该比例已上升至44%,其中高收入国家与地区已达78%-85%,中等收入国家60%左右,而低收入国家多在25%35%之间,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1.2%(1998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人口和产业在城镇不断集聚,城镇不仅规模在扩大,而且数量在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可以说,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一、对城市化的基本认识(一)人口和

3、城市化的有关概念城市化在我国有多种称呼,如城镇化、都市化等。由于人们对城市概念的不1张泉源,姚士谋.江苏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列宁.关于德国各政党的最新材料.见: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4.3严重敏.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百科知识,1982,(2).同理解,因而对城市化概念也有不同的解释4。但对城市化基本内涵的理解目前已经比较一致,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5。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城镇数量的增多、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城镇和乡村

4、是人类聚落形式的两个极端。前者本来是指除乡村居民点以外的各种聚落类型,如建制城市、建制镇、普通集镇等。因而用城镇化比较准确。也有人认为,中国要强调发展小城镇、控制大城市,所以应该称为城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城市才称为“城市”,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现代城市应叫“都市”,因而主张用都市化。然而在我国,法定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所以城市化包括了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并且更多的学者在使用城镇化概念时仅限于建制城镇。因此,城镇化、城市化两概念中的城镇、城市的范围就一样了,城市化和城镇化只是名词的不同而已。为了避免混乱,如无特别说明,应当把城镇化、城市化中的城镇、城市理解为建制城镇。一般认为,

5、工业化是指大机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过程,是工业技术现代化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武装整个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工业文明定型及其在全世界扩张的过程6非农化指的是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向从农业生产活动转向非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工业化和非农化通常可以用产值、劳动力等的结构指标来衡量。从理论上讲,非农业人口指依靠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业维持生活的人口。长期以来,在我国,非农业人口仅限于具有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的人口。这种操作定义明显窄于理论上的定义。如果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没有吃商品粮,则被划归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指依靠农业为生的人口。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之和即为总人口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存在

6、不少问题。从理论上讲,城市人口指城镇建成区内的总人口,它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也包含部分已城市化了的农业人口等,实际上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I996.36,37,4344.s严重敏.城市化(城镇化).见: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91.6彭聚先,杨荣俊.农业工业化战略兼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27.是指实际居住在各类建制城镇的人口,许多学者也称之为城镇人口。这种城市人口概念实际上是城市常住人口的概念。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城镇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也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一部分。我国曾长期以建制城镇

7、的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我国现行统计的城市人口实际上是法定城市人口(按城镇户口登记的人口)或称登记人口,相当一部分长期生活在城镇的实际城镇人口在现行统计中没有反映7。后来改用市镇人口作为城市人口,但由于市镇人口是以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为基础所作的统计,包含过多的农业人口,因而学者们在研究我国城市化等问题时不再使用它。总人口中除城市人口以外的人口即为乡村人口。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准,既无法进行国际比较,也使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分析遇到困难8,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一直以市镇的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的基础,没有建立城镇的实体地域概念,而市镇的行政管辖范围都大于其景观上的实体

8、范围,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域和农业人口。用行政地域概念来区分城乡,使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始终不能摆脱口径过宽过窄、数据过高过低的困境。我国前后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所用人口统计口径不一9o1953年第一次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大口径),1964年第二次普查采用市镇辖区的非农业人口(小口径,持续了18年),1982年又改用1953年所使用的大口径。不久,我国市镇标准大幅度下降,城市和建制镇的数量迅速上升,加上普遍推行“撤县建市”、“县市合一”、“市管县”、“整乡改镇”、“镇管村”的行政措施,市、镇的辖区范围迅速膨胀,使全国的城镇人口统计出现了数量上的超常规增长,包含了大量的乡村人口。1989年

9、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51.7%,其中农业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63.5%。这样的城乡人口统计已经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制订了新的统计标准,为一折衷方案,设区市用大口径、不设区的市和镇用小口径叱并按新老口径公布我国的市7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8冯立天.中国城乡划分标准研讨会关于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及有关问题讨论意见书.人口与经济,1988,(5):3-6.9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50(4):291.|。周一星,孙樱.对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比重的分析.人口与经济,1992,(1):2

10、1-27.镇人口,老口径(大口径)为53.2%、新口径为26.2%。显然,在表面上和总体上看,按新口径的统计是可以接受的,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城市人口基本上是可以衔接的;但深入分析表明,新标准是过去两种不科学标准的组合,其本质仍然是不科学的,据此标准的城市人口比重在不同市镇之间缺乏可比性,在省区间也缺乏可比性。针对上述情况,中外学者提出了诸多不同的改进方案。有人认为,应大幅度压缩、调整现有的市、镇行政辖区,回到“切块设市”、“切块设镇”的模式。有人建议在现有的行政辖区调整统计口径;有人主张仍用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有人建议完全以街道人口和居委会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有人建议在我国建立起城市的实体

11、地域概念和相应的统计标准巴在尚未制订并执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之前,为研究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笔者同意Ma和CUi的看法,即认为建制市镇的非农业人口是表征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最好指标,也是进行中国城市化历史发展变化研究的最适指标,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我国的城市水平。因为建制市镇的绝大部分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采用城市生活方式。该指标没有涵盖城镇的农业人口和不断增多的在城镇工作但仍被登记为农业人口的亦工亦农人口巴可以通过考虑城镇辖区内的农业人口和隐性城市人口来改进。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应包括四大部分,即城镇常住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城镇暂住人口、城乡间的摆动人口、城镇流

12、动人口。我们把其中的非农业人口称为显性城市人口,对应的城市化水平称为显性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应当包含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但由于现行的统计口径存在严重问题,即现行市镇人口含有过多的农业人口,特别是县级市和建制镇,因而我们在以下的分析预测中将根据专家建议的方法进行调整(城镇辖区内农业人口占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2535%,现状采用25%)。尽管城镇暂住人口、摆动人口和流动人11MaUC,CuiGH.AdministrativeChangesandUrbanPopu1ationinChina.Anna1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87,77(3):3

13、73395.12周一星,史育龙.城乡划分与城乡人口统计中外对比研究.城市问题,1993,(1):22-26.13姚士谋,吴楚材.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1982,37(2):155-163.口是实际上的城镇人口,但由于现行统计口径仍把他们当作农业人口,现行城镇规划中也较少考虑,因此我们暂时称之为隐性城市人口。在小城镇人口构成中,摆动人口大多为亦工亦农人口,在经济实力较强、乡镇工业发达的小城镇,摆动人口规模常常远远大于常住人口规模吃因而相当重要,在乡村地区还存在一类潜在城镇人口,指已经在非建制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职业转移,但其居住地域在行政上仍为乡村的那部分

14、人口。这类人口可以称为准城镇人口或半城镇人口。(二)城市化内涵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对城市成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包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用地逐步变为城镇用地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之所以会导致城市化,就在于工业具有完全不同于农业的集聚功能,工业生产及因之而起的第三产业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这种非农产业的集聚可带来大大高于分散布局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引起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即城市化过程。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会进

15、一步引起人口向城镇的集聚与规模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促成了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并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促进了城市现代文明的不断升华。城市化发展在数量上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出现,在质量上主要表现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老区的更新改造及新区投资环境的完善。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经济现代化的鲜明的概念。城市化不仅具有人口集聚、资本集聚与产业集聚等数量上的内涵,从更高标准来看还应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的高水平环境质量的概念。因而,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牧歌”式的自然景观变为“方块”钢筋水泥堆砌的建筑景观,由平面形

16、态的一维空间向立面形态的三维空间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运输工具的进步和发明都是随工业化而来的,交通方式的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引起工业和人口14张小林.苏南乡村城市化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996,16(3):22.的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标志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扩张都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内涵,也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工业文明的扩张、地域景观的变化及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流动是城市化最主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4(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了城镇人口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由大中小城镇组成的城镇等级体系,此及城市化之普遍规律。城市化的本质内容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在较大地域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非农产业和城镇人口在结节点的集聚,并最终表现为区域内居住在各类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加,因此世界各国都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