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平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临平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全区文化产业站在重塑腾飞的十字路口-3-(一)发展现状-3-(二)发展优势-5-二、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7-(一)战略机遇-7-(二)存在挑战-8-三、“十四五”临平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和目标定位-10-(一)战略定位-10-(二)基本原则-11-(三)发展目标-12-四、打造临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与标志性行业-14-(一)构建“4+12”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4-(二)重点发展文化制造与数字内容产业-15-(三)提升发展设计服务与创意生活产业-17-五、构建临平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18-(一)整体布局-19-(二)重点平台-20-六、高质量实施六
2、大行动计划-25-(一)校地合作计划-25-(二)园区强能计划-26-(三)企业雁行计划-26-(四)试点争创计划-27-(五)项目招引计划28-(六)人才领航计划-28-七、高标准落实六项保障举措-29-(一)强化统计考核-29-(二)加强规划衔接-29-(三)优化组织管理-30-(四)深化数字化改革-30-(五)引导文化消费-30-(六)丰富文化活动-31-附表1:临平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引导目录-33-附表2:临平区“十四五”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进表.-36-附图1:临平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图一“两带三片”-40-附图2:临平区文化产业平台分布图一三类平台六大组团-41-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
3、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临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建立完善临平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格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特编制本规划。一、全区文化产业站在重塑腾飞的十字路口(一)发展现状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23年,临平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9亿元。文化制造、时尚设计等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全区文化产业的特色亮点,工业美术品制造业类规上企业主营收入占全区规上文化企业总营收比重较高,艺尚小镇、朱炳仁铜、楠宋陶瓷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凸
4、显。2、企业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底,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1家,主营收入总额59.8亿元,其中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1家,1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11家,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10家。挂牌上市文创企业1家,上市培育企业1家,省重点文化企业1家,省成长型文化企业2家。全区培育出一批标杆企业,包括尚金缘珠宝、朱炳仁文化、楠宋瓷业、好酷影视等,产业特色和企业带动力加快形成。3、平台载体提质扩面截至2023年,全区共备案认定文创类孵化载体二批次7个,约23万平方米,拥有1个省级重点文化街区(艺尚小镇),3个区级重点园区(文化创意大厦、艺尚小镇时尚街区、中国品牌布艺设计展示中心)。相继建成浙江理
5、工大学时尚学院、艺尚小镇瑞丽轻奢街区、云裳城直播示范中心、国风研究院、杭州百联奥特莱斯广场、“原动力”国漫孵化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平台。4、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涵盖企业主体培育、产业发展引导、载体平台建设、财政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体系,有力推进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表1临平区、余杭区“十三五”文创产业政策政策类型政策内容政策意见余杭区关于加快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余杭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政策实施细则企业主体培育余杭区“鲸鹏计戈Ij财政政策实施细则产业发展引导关于推进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做优做强的实施意见、余杭区推动时尚产业提升发展
6、财政政策实施细则载体平台建设余杭区楼宇(总部)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实施细则、余杭区企业孵化载体扶持政策指导意见(试行)、余杭区企业租金补助政策指导意见(试行)、杭州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认定管理办法财政金融服务余杭区金融产业及资本市场发展财政政策实施细则、余杭区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及风险池基金实施指导意见、余杭区天使梦想基金管理办法、余杭区让利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余杭区让利性股权投资基金实施细则人才队伍建设余杭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政策指导意见、余杭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财政政策实施细则(二)发展优势1、城区新定位凸显文化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临平区资源配置效率和行
7、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有利于高效统筹文化产业发展要素。临平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G60科创大走廊、合杭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在此交汇,是杭州市的融沪桥头堡和杭州都市圈东北门户,周边城市及区域文化消费活跃,文化产业市场广阔,资金、人才、科技资源丰富,有利于畅通全区文化产业要素流动。围绕“融沪桥头堡、未来智造城、品质新城区”的杭州城区新定位,发挥科创走廊、智造走廊“双廊”叠加带来的高端要素虹吸效应,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智造协同,充分激发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区位优势。2、文化底蕴彰显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临平自古以来地处江南富庶之地,浸润运河文化、金石文化、丝绸文化、梅花文化
8、、海塘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全区共有4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公共设施加快建设,艺尚小镇时尚街区、中国品牌布艺设计展示中心、文化创意大厦、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园区载体加快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底。3、产城融合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优势“十四五”期间,全区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和板块功能定位,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全区将逐步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行动计划,推进崇贤、
9、乔司、开发区等板块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力保障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发展用地需求。4、区域协同缔造文化产业发展合作优势全区推进“南融、北创、东靓、西优、中兴”的区域协同策略,引领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合作优势。南片以乔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拓展创新创业空间,引导布局文化产业科研基地、总部基地,全面融入杭州主城一体发展。北片突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能级提升,集聚高端要素,加快培育文化领域的“未来工厂东片坚持做靓,优化运河二通道航运、产业、水利、景观等功能布局,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推进时尚设计、文化会展等与海宁、桐乡、德清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西片着眼优化提升,完善
10、塘栖、崇贤片区公共文化服务,依托超山、丁山湖、塘栖古镇等山水人文资源,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科创、文创发展环境。中部聚焦品质兴区,提高中心城区城市能级和建设品质,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力和要素吸引力,提升文城融合水平。二、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一)战略机遇1、多重政策机遇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使命“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重点。文化产业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凸显,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进一步深化,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
11、展加速。大运河诗路建设、钱塘江诗路建设、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的发布,标志着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迈入新阶段,临平迎来融入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机遇。2、区域格局变化激发文化产业要素新动能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迎来加速期。杭州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大力推进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拓展,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临平作为杭州紧密联动型星城之一,文化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将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创新
12、发展动能。3、数字化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全面推进19个主要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文化浙江建设位列其中。杭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伴随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进一步彰显。4、文化消费需求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市场新发展阶段下,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13、文化消费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化、场景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人们对国货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本土文化产业IP培育发展迎来新风口。杭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临平作为杭州新城区,面临以文化新消费拓展文化产业新市场的发展契机。(二)存在挑战1、产业发展特色有待凸显临平区文化产业在细分领域竞争力不够强,缺乏高知名度、高影响力、高传播性的文化IP和品牌。在文化制造领域,临平有朱炳仁铜、楠宋瓷业等文化制造龙头企业,但产业链上下游扩展效应不明显;在设计服务领域,临平时尚设计基础扎实,但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在数字内容领域,
14、临平影视、游戏、动漫等初创企业和成长企业较多,但带动性强的大企业相对缺乏。2、文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临平文化资源转化程度不够高,运河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梅花文化、古镇文化等标志性地域文化缺乏深度挖掘、精准开发、品牌运营,文旅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文化产业平台规模不一,布局分散,尚未有效发挥集聚效应。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程度不够深,区域各板块发展导向与文化产业发展导向的契合度不够清晰,未能充分适应临平新设区后的功能格局变化。全区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大多集中在主城区和地铁沿线,职居分离问题较为突出。3、文化产业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十三五”期间,临平区累计引进和认定市、区级人才Ioo余人,
15、2人获评区“优秀中青年人才”,但文化领域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青年人才、数字化人才以及文化产业领域专业人才(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园区运营管理人才等)比较缺乏,完善、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体系有待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引培力度有待加大。4、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改革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临平区要全面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数字化改革步伐,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和融合。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需要深化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产品服务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革部署有待细化,需要构建精准、实干、普惠的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三、“十四五”临平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方针和目标定位按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文化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着力将临平打造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革示范区、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样板区、文化产业区域化协同先行区”,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速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平台集聚效应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