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5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录一、“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5(-)主要成效5(二)基本经验8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11(一)发展机遇11(-)面临挑战13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4(-)指导思想14(-)基本原则15(三)发展目标16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18(一)深化两区”建设,构建农业发展平台18(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20(三)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促进要素集聚整合22(四)培育主要产业集群,推进农业转型升级277(五)加快设施装备改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36(六)坚持产管并举方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8(七)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40(八)推进农业产业化
2、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42五、重点建设工程444(-)主要农产品保障供给工程444(二)主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44(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程44(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455(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45(六)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45(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66(八)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工程46六、保障措施477(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规划实施477(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47(三)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农业发展条件488(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499(五)推进依法治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49(六)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农业发展空间50“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市贯彻落实“五大
3、发展理念,力口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两会两区”举办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等重要机遇。为了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和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杭州”,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委(2013)
4、3号)等,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杭州市所辖的整个行政区域,重点为江干、西湖、萧山、余杭、富阳、滨江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和桐庐、淳安、建德、临安四县(市);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期限为20162023年。一、“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一)主要成效。1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13亿元,比2010年增长4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29亿
5、元,比2010年增长3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9元,比2010年增长95.5%、年均增长14.3%,增幅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1()年的2.21:1缩小为1.88: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85.85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6分,53项评价指标中有16项位列全省第一,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2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实施了新一轮地力提升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场)、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开展标准农田地力提升35.5万亩
6、,改造中低产田17.71万亩,实施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市级示范基地7441亩;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设施栽培面积达4003万亩;农机总动力299.46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3%;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425个、面积13万亩,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3 .农业区域布局扎实推进,主导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到2015年底,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24
7、个,面积67.93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初步形成了萧山和大江东规模养猪、蔬菜、水产品,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富春江沿岸蜜梨,桐庐蜂产品,西湖龙井茶等特色产业聚集区和优势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4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业经营水平有效提升。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产业体系为契机,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
8、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底,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骨干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27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6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市级104家;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141个。5 .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日趋明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应用,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到2015年底,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9、1321个、面积145.6万亩,认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1255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个,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10大试点城市之一,全年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浙江省名牌产品69只,浙江名牌农产品24只,“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多年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列。6福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布设土壤环境
10、定位监测点167个,建设渔业环境检测站市级信息平台1个、区县(市)级监测站点55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6675个,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污染整治和生态达标验收915家;生态化改造养殖塘3.98万亩、增殖放流2.5亿尾,科学划定渔业禁限养区、整治区面积10.95万亩。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累计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约81.11万吨;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6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8.79%;桐庐、淳安被列为省首批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样板。7.农业多项功能不断拓展,信息管理应用稳步推进。积极拓展农业一、二、三
11、产业融合发展新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果园、茶园、菜园、渔场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底,拥有农家乐特色镇村149个、农家乐旅游点360个、农家乐经营户36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产值32.2亿元。加强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60亿元。相继建成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8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0个,以及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数字渔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外来动物报验及其产品监管系统、”两区一基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启动构建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
12、,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监管的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二)基本经验。1坚持政策引导,把项目扶持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市委(2013)3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措施,先后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菜篮子生产以及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新型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强资金整合、项目管理,做大做优项目,提高资金绩效,有效发挥了支农项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五年共实施各类支农项目1.83万个,市财政累计投入10.6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2.坚持示范带动,把
13、“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坚持以农业“两区”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农林、水利、财政、科技、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集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经营机制与平台,在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及增加农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推向了更高层次,使“两区”逐步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效安全的示范区。3坚持创新驱动,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与方式,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抓,紧扣发展主题
14、,多措并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增长”要求,紧紧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实现了在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举措,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有新探索,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上有新作为,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上有新突破,在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上有新成效,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坚持育强扶优,把提升产业化水平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大力培育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
15、系,完善服务与流通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网络营销、产品创新等方式支持优势型、规模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产加销各环节有效衔接和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5坚持绿色发展,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四美”杭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
16、质提升为目标,“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为重点,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的总要求,积极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县创建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格局,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 .新常态下“四化”同步推进,为现代农业提供深刻发展背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给杭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