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基础知识正一教全真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教基础知识正一教全真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道教基础知识一、道教传承道教起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以此信念为核心。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法家等诸家思想,沿著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土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
2、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宜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道教三祖道家的思想源于黄帝和老子,即“黄老之学”,而道教的创始人则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所以说道教有三祖,分别为始祖、道祖、教祖。始祖就是黄帝,道祖就是老子,教祖就是张道陵。道教派别道教主要分为正一教和全真教,元朝符箓派合流为正一教,内丹派合流为全真教。(南正一)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又加授“主领三山符箓,以此为标志,符箓派合流为正一教。“三山符箓指龙虎山的天师道,茅山的上清派,阁皂山的灵宝派,其中龙虎山的天师道
3、是正一教的中心,统领江南道教。(北全真)全真教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指由金代王重阳在终南山创建的“重阳派”,南宗指南宋白玉蟾创建的“紫阳派,两宗以南宗大师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为契机,于元惠宗(13331370在位)时期正式合并,金丹派合流为全真教。正一教的主要派系正一教派别主要有“三山符箓”:龙虎山的天师道,阁皂山的灵宝派,茅山的上清派。元代时,天师道分衍出玄教,灵宝派分衍出净明派。正一派主要经典:道德经正一经老子想尔注天师道: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炼丹筑基,在四川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灵,奉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以老子想尔注为重要经典,以符箓法术丹道等为修
4、炼手段,此时的天师道仍带有浓厚的原始色彩,近巫鬼之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分化与改革。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完成了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历史进程;陆修静改革南天师道,整顿道教组织、整理道教经书、和完善斋醮科仪。灵宝派的上清派:其中南天师道又分化出灵宝派和上清派。灵宝派略早于上清派,上清派多受灵宝经法、修炼理论影响。灵宝派和上清派体现了下层民间道教向上层土族道教的转变。葛甫巢在阁皂山创立灵宝派,奉葛玄、葛洪为开派祖师,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以灵宝经和度人经为重要经典;灵宝派追求长生成仙,重视劝善度人,反映巫鬼之道向神仙道教、符水道教向丹鼎道教的转变;南北朝时期,灵宝派盛行。陶弘景在茅山创立上清派,奉三
5、茅真君为开山祖师,奉魏华存魏夫人为开派祖师,尊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为最高神灵,以上清经为重要经典;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不重外丹之术,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反映民间道教转向土族道教发展;隋唐时期,上清派盛行。玄教与净明派:元代道士张留孙依统治者支持,创立玄教,是为“玄教大宗师”。玄教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亦与龙虎宗无异。但是,它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立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首脑机关在大都崇真万寿宫,最高首领是玄教大宗师。净明道,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
6、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尊南宋许逊为祖师,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庭,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以忠孝神仙、强调世俗伦理为其主要特色。正一派重要人物寇谦之:北天师道代表人物,将儒家的“礼与“道糅合在一起,创立完善的神仙谱系,完成了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历史进程。陆修静:南天师道代表人物,自称“三洞弟子,集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之大成,其主要贡献有整顿道教组织、整理道教经书、编纂三洞经书目录和完善斋醮科仪等方面。葛玄:灵宝派、丹鼎派的祖师,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葛洪的从祖父,世称“葛仙翁”,曾在江西阁皂山和葛仙山修道
7、,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葛洪:灵宝派、丹鼎派的祖师,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葛玄之侄孙,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善于炼丹,以炼外丹追求成生,著有抱朴子,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擅长医药,尤精于外科,著有肘后备急方三卷,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书中还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屠呦呦受此启发,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晚年葛洪隐居广东罗浮山。葛巢甫:灵宝派的实际创立者,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为葛洪
8、之曾孙。据陶弘景真诰叙录记载:葛巢甫以灵宝五符为主要思想素材,”造构灵宝经。魏华存:上清派的第一代宗师,晋代宰相之女,后一心修道,人称“南岳夫人”,道教尊其为“紫虚元君”;原为天师道祭酒,在修道的过程中,她深入思考,在炼养方面她开始不赞同符箓禁咒和烧炼金丹,主张以人体的精、气、神为基础,修炼存想静功,这一创新启发了后代全真派的内丹学说;整理编撰出了黄庭经、上清经,于湖南省南岳衡山黄庭观飞升成仙。陶弘景:上清派的实际创立者,南朝宋齐梁人,被誉为“山中宰相”,编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网罗所有神仙,排定等级秩序。张留孙:信州贵溪(即今江西鹰潭市境内)人,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弟子,玄教大宗师,历经五朝
9、,深受元朝皇室宠信,在佛道之辨道教落败后为保留道教经典作出巨大努力;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张宗演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孙从行。次年,宗演还龙虎山,留孙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忽必烈本来想封张留孙为天师,张留孙坚辞不受,说:“天师有世嗣,臣不可称天师。”吴全节: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孙张留孙弟子,玄教第二代宗师,历经八朝;才气横溢,儒道兼修,为人聪颖达悟,贞静文雅,且善识为政大体,故受知于朝廷,成为重要心腹政治谋臣。许逊:豫章郡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个性聪颖,师从大洞君吴猛学道,太康元年(
10、280),举孝廉出身,出任旌阳县令。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传说许逊活到一百三十六岁,于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齐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飞升前,留下一则预言“龙沙谶”。刘玉: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改革并弘扬净明道,经刘玉改革之后的净明道,修炼、斋醮、符法等方术己被降居次要地位,修习的中心以忠孝伦理道德观念为主。天师道重要天师天师含义:以天为师,上合天意。东汉1代,张道陵,祖天师,江西龙虎山炼丹,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四川青城山飞升。2代,张衡,嗣师3代,张鲁,系师,雄据巴蜀政教合一,投降曹操后促进天师道
11、向北方传播。4代,张盛,迁居龙虎山创龙虎宗宋30代,张继先,号磁然子,五岁不言,九岁嗣教;天赋异禀,道教修为深厚,精于符箓,通达内丹,因而能够成功地将符箓与内丹理论融注于雷法修行之中,是为道教诸派公认的雷法大宗师;常以符法镇灾,以医道救民,曾召唤关羽相助,在山西解州盐池除妖,深得宋徽宗器重,遂而盛名达于朝野,乃封“虚靖先生,赐予天师府,开皇室为宗教首领建造府邸之先河。35代,张可大,宋理宗赐封“提举三山符箓(龙虎山、阁皂山、茅山)元36代,张宗演,忽必烈命令其“主领江南道教,并且正式册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从而使得“天师”这个名号,从天师道内部上升成为了大元政权的官方册封。38代,张与材,加授
12、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领江南道教事;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张与材在历代天师中是爵位最高,且制授“正一教主的一代天师。39代,张嗣成,迁居天师府于今址。40代,张嗣德,建造元代大铜钟。明42代,张正常,弃元拥明,朱元璋认为“天岂有师,改封“正一嗣教大真人,命其“永掌天下道教事;张天师家族正式成为了兼有名义与实权的道家最高领袖,拥有了与北方孔家平起平坐的资本。43代,张宇初,张正常的长子,他博学多才,不但精熟道教经书,而且贯通儒家典籍,工诗善文,也能绘画,被明初翰林学士宋濂称为“列仙之儒;张宇初一生为道教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两件,一是想方设法重建了上清宫,二是弹思竭虑主持编修
13、道藏。44代,张宇清,张宇初胞弟张宇清继任第四十四代天师,继续主持道藏的编纂工作,付出十余年的艰辛劳动,编辑工作基本完成。63代,张恩溥,末代天师,蒋介石败退台湾时裹挟而走,大儿子因病去世,二儿子志不在此。天师道传承就此断绝,未满八八六十四卦。后世天师之争:台湾,张恩溥的侄子,张源先,代理天师后自封天师。台湾,张恩溥的继子,张美良,携阳平治都功印强登天师,不承认张源先64代天师的地位。65代天师之争大陆,张恩溥的堂叔,张道桢,强登65代天师,承认张源先64代天师的地位。大陆,张恩溥的外孙,张金涛,原名鲁金涛,后改名张金涛,主持龙虎山道务,道教协会副会长。正一教三大祖庭天师道祖庭一龙虎山(江西鹰
14、潭),灵宝派祖庭一一阁皂山(江西宜春樟树),上清派祖庭一茅山(江苏句容,地处南京、镇江、常州三市腹地)正一教六大祖庭天师道祖庭(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上清派祖庭(江苏茅山),灵宝派祖庭(宜春樟树阁皂山、上饶铅山葛仙山),净明派祖庭(南昌西山万寿宫)全真教的主要派系全真教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指由金代王重阳在终南山创建的“重阳派”,南宗指南宋白玉蟾创建的“紫阳派”,两宗以南宗大师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为契机,于元惠宗(13331370在位)时期正式合并,金丹派合流为全真教。全真教开山祖师王重阳的七个弟子:马铉、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有着
15、重大的贡献,因此获称真人。分别创立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喻山派、华山派、清静派、全真教三大祖庭陕西重阳宫、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正一教与全真教的区别正一教重符箓,重视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此外还有炼金术和炼丹术(这里指外丹);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道士可不出家,不住宫观,可以结婚生子,可以吃荤饮酒;传承方式为皈依一传度一授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全真教重内炼,以身为鼎,聚精气神于内丹,不尚符箓,不事炼金之术,不事外丹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有严格的清规戒律,道士必须出家,必须住宫观,不得结婚生子,不可吃荤饮酒;传承方式为皈依一冠巾一受戒;全国大部分宫观属于全真教。在长期的发展中,正一教和全真教互相影响,符箓派和金丹派互相吸收,形成了“外用符箓,内炼金丹的修行法门,但总体上,正一教侧重外用符箓,全真教侧重内炼金丹。正一教和全真教的教名含义“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真一不二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正一教和全真教的传承方式皈依皈依道教一般指皈依全真派或正一派,皈依后称道教居士、信士,可住观也可居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