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最是难忘故乡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是故乡明》:最是难忘故乡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月是故乡明:最是难忘“故乡月”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往事,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课文采用较为常见的“总分总结构”来写。第一自然段总起,开门见山表达情感。第七自然段总结,呼应开头,再次抒发思乡之情。表面上看,课文的主题似乎非常明显,实则不然。个人以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存在着两方面的难度:(1)为何“故乡月”最令作者难忘?(2)“小月亮”的“小”有什么内涵?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篇课文。一、“故乡月”的特别情感课文的重点即主体部分是二到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烘云托月”的对比手法,分三个层次进行比较。首先,拿“文学之月”和作者记忆中
2、小时候的“故乡之月”进行对比。故乡没有山,作者自己小时候也从来没有见过山。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表面上说故乡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没有山,自然没有文人笔下那种“山高月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意境。似乎故乡的月亮有些单调,显得朴素。但是,接下来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故乡有水,水中之月别有情趣。“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J童年的作者看到现实的“空中之月”和“水中之月”交相辉映,神奇瑰丽;以至于“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玩味,“我当时虽然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
3、西在萌动J显然,作者在含蓄地向我们讲述、表达“故乡的月亮”给予他诗意的启迪和美学的启蒙。这和吴冠中先生在父爱之舟里所说的那句话,“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表达的目的,是相同的。作者虽然没有写明自己的态度,但文字背后已明确表达:故乡水中之月清光四溢、晶莹澄澈,丝毫不亚于古往今来骚人墨客笔下描述的散发诗意的文学之月。其次,将“异国之月”和“故乡之月”进行对比。“风光旖旎的莱芒湖之月,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之月,碧波万顷的大海之月,巍峨雄奇的高山之月”,作者用“美妙绝伦”一词来形容它们,后来又用“大月亮”来称呼它们,而把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月亮称作“
4、小月亮”。在段尾明确表示:“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第三,以“他乡之月”和“故乡之月”进行对比。作者用了一连串的词语来描述燕园的“荷塘月色”,什么“茂林修竹、绿水环流、土山点缀、风光绝妙、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耀碧波、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称之为赏月胜地、良辰美景。但在作者心中,深深想念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种感觉,就是乡心、乡情,就是乡愁、乡魂。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在所有人的心灵记忆中,没有什么比故乡来得更亲切,更深情的了。正如琦君在桂花雨一文这样写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一种生命的
5、烙印,尤其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和感受到的,是一辈子的“原初体验”,永远无法取代,更无法抹去。从内容上看,月是故乡明以及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祖父的园子梅花魂都包含着“故乡”和“童年”两个主题。这从本单元的阅读提示也可以看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J(冰心语)因此,要理解作者的这一感受,“童年”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比起“故乡”来,它可能更为重要。教学时,我们要借助文字对课文三、四自然段进行深入理解。第一步,关注作者写“故乡之月”时的“事”,“数星星、摇知了、看明月、梦明月”,以及原文中写的“捡鸭蛋”。这些事,都是趣事、乐事,让作者
6、“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J第二步,要关注这些趣事、乐事中的“理”,除了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比快乐之外,“故乡之月”也给予作者一些心灵上的启悟和生命的成长。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萌动”即“萌芽”和“种子生长”,含蓄地写出了“故乡之月”给作者以诗意的启蒙,诗兴的点化,在作者稚嫩的心田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细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两次写了“故乡之月”的“清光”,“清光四溢”和“清光更加澄澈”。联系季羡林先生一生“光风霁月”的高贵人格,难道不让人想起这是小时候故乡之月给予他的熏陶感染吗?蒙学如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于明月的清光,则一
7、辈子如清风明月般澄澈透明,如赤子一般。沈从文先生曾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这样写道,“小孩儿时候再加上刚刚进入青年时期的两三年是生活中最充足的、最优美的、最属于我们的部分,也几乎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知不觉地决定整个的未来。”余秋雨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
8、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J是啊,唯有故乡的明月,和季羡林先生的生命息息相关,启蒙了他,照亮了他一生。这样,学生就能相对深刻、完整地理解为什么季羡林先生忘不了故乡的月,为什么觉得故乡的月是最美的了。二、“小月亮”的丰富内涵课文中,季羡林先生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颇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方知个中韵味。1从情感上看,“小”有一种亲切之感。汉语表达的一种约定俗成,人们对于自己喜爱的、亲近的事物和人,都喜欢在前面加一个“小”字。在科学的世界里,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客观地存在;而在文学的世界里,“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有无数个之多,在文人墨客的诗句词赋
9、里主观地存在,是“我之月”“我的心灵与灵魂之月”。季羡林先生最爱的是“故乡月”,称之为“小月亮”,就格外贴切和自然了。2 .从内容上看,“小”指平凡、朴素。“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J平凡是相对燕园“高贵”“清雅”“美丽”之月而言,“燕园之月”是阳春白雪,“故乡之月”是下里巴人。季羡林先生写这篇文章已是耄耋之年,世俗地说,也是功成名就。但显然,在季老心中,这一切都微不足道,人生最珍贵的当属拥有真诚、朴素的赤子心灵。如同老子说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而这些,故乡的“小月亮”早就用“清辉”“清光”给予他一世的唤醒和引领。所以,无论“文学
10、之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无论异国他乡的“大月亮”多么的瑰丽雄奇、美妙绝伦,在心静如水、返璞归真的大师看来,自然都不及故乡的平凡、朴素的“小月亮”了。3 .从时间上看,“小”有小时候的意蕴。“小月亮”是作者童年的月亮,是那个清光四溢、晶莹澄澈的月亮,是完美无瑕的月亮。或许,在作者心中,“月我合一”,我非故日之我,月亦非往昔之月。童年最可贵,童年之月亦最可贵。一个“小月亮”,一片赤子心,无数难忘事,多少往日情,足以深深地打动我们。一个“小,字,也深深地隐含着季老对童年岁月的丝丝留恋和淡淡忧伤。这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当然,教学时,我们既要防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浅尝辄止,也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不必一味求深,应当合宜把握,追求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