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供应链物流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非供应链物流分析研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非供应链物流分析研究一、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1、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转型需求增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深化。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1990至2019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速接近10%,为全球贡献超25%的GDP增长,全国家庭平均收入由约750美元增长至1.3万美元。2023年后,全球经济在疫情影响下普遍下滑,中国GDP增速在保持正增长的同时持续领跑全球,2023年我国为全球贡献接近20%的GDP增长,经济持续增长下,中国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3.9万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6.3万亿美元,10年CAGR为5%,同时货物进出口总额
2、占世界比重稳步提升,由2012年的10.4%上升至2023年的12.5%,位居世界第一位。图3: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进出口总额(万亿美元)yoy(%)840%30%20%10%-10%-2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320232023伴随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转型。伴随经济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第三产业重点领域繁荣发展,对GDP贡献率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45.4:45.5变为2023年的7.3:39.9:52.8,202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2012年提升了7.3个百分点,稳居国
3、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下出口结构持续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近几年维持下降趋势,包括服装、纺织品、玩具、家具及零件等在内的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占总出口额比重由2023年的18.2%降至2023年的17.9%;钢材、汽车零配件、集装箱和船舶四大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提升,2023年占出口总额比重约为6%;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结构中重要性持续提升,四类产品加总出口规模逐渐接近劳动密集型产品加总出口规模,2023年四类产品出口规模占出口总额比重约为15%。2、“一带一路”指引下,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我国制造业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上突破的需
4、求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在过去70年中先后走出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从历次产业转移来看,特征主要体现为由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和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两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出海成为重要趋势之一。1)第一次产业转移(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蒸汽动力替代人工的时代序幕拉开,英国迅速成长为工业大国及全球经济霸主,工业产成品对外出口迅速增长,英国工业部门GDP占全球比重达30%,但随着英国国内产业容量饱和成本提升,英国逐渐将生产转往法、德及美国等地,本次产业转移中,
5、美国凭借资源、土地、政策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2)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60年代):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美国的科技水平领先全球,国内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因此逐渐将钢铁和纺织等资本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德国、日本等国转移,本次产业转移中,日、德通过承接美国转移产业,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新的“世界工厂”。3)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和德国在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后,迅速实现经济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因此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部分拉美国家转移,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中,
6、亚洲四小龙逐渐形成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2012年):伴随科技的进步,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原本技术领先的产业及部分剩余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国转移,中国凭借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成长为新的“世界工厂”。进入21世纪后,传统国际分工逐渐向新型国际分工迈进,国际分工更为细化,体现在生产链中不同环节的分工。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5)第五次产业转移(2012年至今):2012年后,经过30多年发展,伴随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优势较部分后发国
7、家不复存在,纺织等劳动力密集产业开始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与此同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相继开启“再工业化”战略,部分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低端制造转移东南亚等地,高端制造回流欧美的背景下,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行业在2013年后的两年内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供给侧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中国产业升级和过剩产能转出需求增大。图8:工业革泉壁产*峥岁把握“一带一路”机会,实现多边产业互惠共生。在第五次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低端产业转出需求持续增长,构建“一带一路”发展格局成为新时期重要举措。“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了东亚经济
8、圈和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和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三条线路。截至2023年12月,已有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价值链上游国家将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价值链下游国家,下游国家在承接相关产业技术等资源的同时,通过与上游国家研发合作等转移形式带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同时上游国家也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用于发展产业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形成产业互惠共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沿线国家多边产业互惠共生的重要举措。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
9、规模持续扩大。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20132023年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由1.04万亿美元增长至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8%,占整体外贸比重由2013年的25%增长至2023年的33%,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50%o截至202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1168.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为2530.7亿美元,同比下滑2.1%,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209.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
10、17.9%,主要投向东盟国家、巴基斯坦、阿联酋、塞尔维亚和孟加拉国等;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96.2亿美元,占总额的51.2%。S10: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情况yoy(%)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亿美元)200060%1500j40%SV寸寸寸/寸寸9F“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非洲等新兴市场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在“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东南亚、非洲等市场为拉动我国出口带来新动能,截至2023年,中国对欧洲、美国、东盟、非洲出口金额分别为74.5、58.2、57.1.16.5百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2%、0.9%、18.1%、11.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拉动整
11、体出口增长6.1个百分点,在全球宏观经济疲软,外需动能不足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持续增长,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将会愈发重要。摆脱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从市场规模、产品、企业市场竞争格局等因素看,包括家电、智能手机、工程机械、电商等行业在内的市场已是一片红海,行业均处于较为激烈的存量竞争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亟需通过拓展国际业务来寻找新增长点,而此时海外部分发展中国家中,这些行业仍是一片蓝海,海外市场的提前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有着增速快、竞争对手少、能够快速抢占市场的优势,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据IDC数据,2023年国内智能手
12、机市场出货量仅为2.9亿台,同比下滑13.2%,创下有史以来最大降幅,剔除疫情影响,行业现存的市场饱和、性能过剩、以及消费市场动能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中国手机市场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竞争最为激烈市场。在国内众多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国产品以较高的性价比在海外市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将更具优势,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投融资交易数量在疫情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7-2023年投融资交易所处行业分布中,文娱类、企业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硬件类和教育培训类位列前五。未来,我们认为中国出海产业将呈现出品类更丰富、更关注蓝海市场、专精国际分工中某一环节的趋势,从企业布局的出海区域来看,以北美、印度、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13、为主,当前70%左右的出海企业在东南亚有业务布局,65%已经布局欧洲,62%已经布局北美,但新兴蓝海市场例如非洲、南美正逐步崛起并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战场”。图14:中国企业出海投融资交易数量分布二、寻找新的沃土一非洲1、中非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双边合作迈入新阶段由劳务输出到全方面合作,中非经贸往来步入新阶段。中非外交及经贸往来历史悠久,1950-1989年期间,中非贸易以民间小额贸易往来为主,196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元,改革开放后,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中非贸易额由1970年的1.8亿美元迅速增长至11.7亿美元;19901999年期间,中非贸易额稳步增长,1993年中国与南非正
14、式恢复贸易往来,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16.7亿美元增长至1999年的64.8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6%,到2008年中非贸易额首次达到千亿美元。2009年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中非贸易额下降,但2010年迅速反弹,实现贸易额1269亿美元。2015年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中非开始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截至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8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对非出口约1641.8亿美元,自非进口约1175.1亿美元。对非投资方面,中国自2013年起正式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者,2016年起美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开始出现净流出,中国在对非投资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截至202
15、3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达到50亿美元。我国对非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更为多元,投资方式更为灵活。从境外企业分布来看,我国企业积极拓展非洲市场,截至2023年,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超3400家,在非洲覆盖率达到86.7%,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中非合作初期,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多以大型援助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大型央国企因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优势占据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主要地位,随着中非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众多民营企业逐步将市场转移至非洲大陆,目前有70%以上的对非投资企业是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主力军。
16、从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来看,建筑、采矿、制造、租赁和商务服务为排名前四的行业,2023年直接投资存量分别达到163.4亿美元、99.9亿美元、59.3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图19:2023年中国境外企业在各洲覆盖比率120%2、多重优势助力非洲成为投资热土(1)青年劳动力资源充沛,人口红利优势显现非洲总人口增长领先全球,青年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当前非洲人口增速是全球平均增速的3倍多,作为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2023年非洲总人口已超过中国。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3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到2050年将贡献全球超半数新增人口,2070年将超越东亚、南亚成为人口最多的地区。分国别来看,2023年非洲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刚果(金)人口已经过亿,分别达到2.2亿人、1.2亿人、1.1亿人、1.0亿人。非洲劳动力人口数量充